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藕边杂忆(三)

□吴香洲

山水初学吴秋农,石不点苔,北风南韵,颇具拔尘之气。人物仕女学潘雅声,调脂杀粉,典雅秀致。他曾画过“金陵十二钗”,描金填绿,工致绝伦。佛像学罗两峰,古趣盎然,这原稿还是二师兄郭屺庭从张石铭家借来的呢。花卉学恽南田,与师门的一路相近,还学起了恽体书法,骎骎入古。梅花学董枯匏、董小匏、董询五,特别是董询五,写梅拙朴,自视甚高,室内从不挂他人的画梅。董、潘、郭三氏,为近三百年来嘉兴的绘画世家,藕公各有所涉,翔泳其中。因为他并不需靠卖画为生,不必讨好于人,机抒独运,一派天真,聊写胸中之块垒而已。

郭氏虽非书香门第,但懂得开导学生,特别是郭和庭、屺庭昆仲,关照他什么可学,什么不可学,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民国初年,藕公闲居无聊,以绘事当日记,若端午画五毒、中秋画桂子等,按节气逐日摹写,元旦始,除夕终,竟画有尺页三百六十五张,各式具备,连“贵妃出浴图”也画进去了。可惜日后付之一炬。

真正引领藕公入绘画艺术之门的是乡人金蓉镜。这位金甸老,前清官吏,入民国不入城市,于鸳湖之滨筑高士祠,韬光养晦,鬻书卖画,自号滮湖遗老。写山水奇峭学石涛,温润仿董香光,苍浑似王麓台,书法高古,似嫩金璞玉,秀逸凝重,吴倩庵评为近季“四大文人画”之首。藕公见他时,授与“写”字诀,告诫绘事须“写”,一手写去,纯任自在,并谓“画山水不容易,三十后方可画山水”。

意即而立之年,渐解大道,方能落墨。

凡从事传统中国画者,皆重画稿,它是经前人锤炼而成的经典图式与法则,故称之“本子”,若无“本子”,无从下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煮鹤焚琴,家徒四壁,一无所有。日后,藕公欲画而无“本子”,只能“闭门造车”,只写心臆,自笑“杜撰”,其淋漓酣畅、一无依傍的画风,反倒成全了自己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