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城南街道新华社区:

拨动“文明弦” 奏响“振兴曲”

一条条波光粼粼的河道、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庭院、一个个忙碌的果园……走进城南街道新华社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好画卷映入眼帘。近年来,新华社区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文明乡风,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描绘环境美、乡风淳、居民富的乡村新画卷。

以产业兴旺为核心

综合收入“有实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新华社区积极推进农业转型,通过发展绿色农业项目,探索农旅融合路径,奏响生态农业的“绿色旋律”。

新华社区是一个以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种植为主的传统的农业社区,社区的自主产业“如皋筷乐米业有限公司”加工生产的优质稻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从2014年开始,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社区居民将土地流转用于规模化种植食用菌、无花果树、大葱等经济作物,带动发展桑蚕产业,逐步形成了农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的生产模式。与此同时,新华社区还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培育示范家庭农场,配套发展农业电商,实现了现代农业与观光游览、生态休闲、农耕体验、电商销售等新业态的有机融合。

从温室里的食用菌、无花果树到户外的大葱和桑树,如今,新华社区已经从单一种植转变为产业化、多元化、特色化种植。接下来,新华社区将立足当地实际和产业发展情况,瞄准市场需求,探索发展特色种植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以乡风文明为目标

乡村文化“有底蕴”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让居民拥有“身有所栖”的美丽庭院,而且要构筑起居民“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

在硬件上,新华社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历史传承,讲好革命故事;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打造了集党建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习、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在软件上,新华社区以“新风华彩”的独特精神标识,结合农家书屋、新风堂、新时代长廊、新风亭、百姓大舞台、港港经茶馆和便民疏导点等阵地,积极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有力推动文明素养和文明程度稳步提升。政策宣传、文明“深1度”系列活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新华社区有序开展,获得了居民的一致认可。此外,社区还推出了乡村治理“积分制”,使居民自治行为标准化、具体化,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

以人居环境为抓手

村容村貌“有颜值”

沿着宽阔平坦的道路行走在新华社区,院落干净整洁,房屋宽敞明亮,居民家中屋里屋外摆放的绿植花卉,枝叶茂盛,让人赏心悦目。

“高颜值”的社区环境源自社区下大力气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此为抓手,新华社区在全域开展风貌提升,强化社区规划布局,累计完成化粪池改造850个,投放四分类垃圾亭7座,新增两分类垃圾桶400余处;开展“美丽庭院”行动,创建“美丽庭院”20余户,腾出美化用地1200平方米,清理柴草垛500个、建设文化墙20余处,改造排水沟3公里,建设建筑垃圾堆放点2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80%;全面推行河长制,高标准完成了红旗河、复兴河两条样板河的打造;投资120余万元完成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4.5公里。

“晚上沿着河道散步,不仅空气清新,河边的风还凉快,很舒服。”“社区里基础设备很完善,有空我喜欢和老姐妹们去广场上跳广场舞,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居民们言语间流露出的是对社区建设的肯定。下一步新华社区将持续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继续提升村容村貌,让居民生活幸福感更高、获得感更强。

沃野田园,正焕发着蓬勃生机。未来,新华社区将做强产业带动增收致富,扮靓环境打造和美乡村,实现农村自然美向有形态、有韵味、有质感蝶变,奏响乡村振兴的奋进曲。

□融媒体记者许周欣

通 讯 员张家熔 贾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