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红楼梦》的中秋情结再探(三)

□康冬梅

黛玉

晴雯

 

3.《芙蓉女儿诔》到底为谁而作?

贾政召贾环、贾兰、宝玉三人作《姽婳词》,宝玉不仅巧用古体且立意新颖,得到了大家夸奖,贾政也是满心欢喜。但晴雯的死,让宝玉心中很是凄楚;晴雯走后,自己也未能到灵前祭吊,这让他心中很是不安。猛然见到池中的芙蓉花,他想到小丫头说晴雯做了芙蓉之神,就灵机一动,不如在芙蓉花前祭拜吧,既尽了礼又显别致。于是,宝玉就杜撰了一篇长文,即有名的《芙蓉女儿诔》。

在这篇千言诔文中,宝玉几乎用了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来赞美晴雯,以金玉、星月、兰蕙、嫩柳、冰雪来比喻她的高贵品格。同时,用群花蕊、冰鲛穀、沁芳泉、枫露茗四种纯洁之物做祭品;他发出了“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的愤怒吼声,将现实中的无力抗争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将谗言诽谤者、打击迫害者比喻成鸠鸩、芒草、狂风、骤雨。他回想起晴雯眉上的青色,仿佛还是他昨天刚画的;她冰冷的小手,今后还有谁再为之温暖?炉上药罐药渣还在,衣服上的泪痕还没干透,镜子碎了,鸟儿也失去了伴侣;鳷鹊楼空,七月初七的夜晚,再也见不到她穿线乞巧;鸳鸯带断了,还有谁能用丝线将它们再接上呢?寒露浸上苔阶,她打帘子的声音再也传不来;秋雨绵绵,连院外幽怨的笛声也很少听到;屋檐下鹦鹉的叫声,就像在呼唤她的名字。一字一句,真的是声声泪,滴滴血,片片情!想到之前晴雯喜欢躲在屏后,脚步很轻捉迷藏,那是何等的天真无邪啊!再看《吴姬扣扣小传》中,冒说扣扣“时于屏侧作雏莺声”,都是一样的青春少女俏皮逗乐,人生多么美好的年华就这样逝去了。

“昨承严命,既趋车而远涉芳园;今犯慈威,复泣杖而遽抛孤柩。……”拄着拐杖来吊唁,这似乎不能说明宝玉有多悲伤,而恰恰在无意中透露出,写祭文的人也就是作者,已是年过半百之人。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冒辟疆创作《红楼梦》时,已是超过五十岁的人了。吴扣扣死于1661年,此时的冒正好是五十一岁,这也完全符合第一回中,作者所言的“半生潦倒”之说。

这篇诔文文采飞扬,寓意深刻,意境高远,所悼之人决不是一个丫头,而是主人的心爱之人;诔文中用到的“镜分”“鸾别”“鸳鸯断带”“共穴”“汝南”“同灰”“画眉”“温手”等词,都是描写爱人、描写夫妻间恩爱的专用词典。而现实中吴扣扣死后,冒辟疆认为因小宛的离去,自己写了诔文已江郎才尽,所以请陈其年写了《吴姬扣扣小传》,无论是用情还是驭词,扣扣的小传都无法与冒的《亡妾董氏小宛哀辞》比肩。所以说《芙蓉女儿诔》应该是宝玉明诔晴雯、暗悼黛玉的泣血之作。脂本第七十九回有脂评:“非诔晴雯,诔风流也。”直接验证此论断。此诔文是宝玉诗文创作的最高峰,格式巧妙,情感真挚强烈;想象丰富,文采别具一格。是宝玉倾注心血和情感喷薄的血泪之作,句句动人心弦感人泪下;更是冒辟疆写小宛诔文的补充与升华。

三、“绛珠草”黛玉魂归离恨天

宝玉的这篇诔文,直接将《红楼梦》的悲剧烘托上了高峰。它所突显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和《葬花词》《红楼梦十二支曲》有共同的格调,那就是凄美!字里行间透出无限的哀怨,又有一种让人怜、让人爱的情愫,不忍直视又按捺不住!其目的都是“悲金悼玉”,是作者在“悼红轩”中,为所有高洁如水般的女儿们,所作的一首首动情的挽歌。而“绛珠草”黛玉魂归离恨天,更是将悲剧拉上了顶端。

1. 小宛最喜临黛玉说的《曹娥碑》。宝玉正在祭拜晴雯,这时芙蓉花丛里出现了一个人影,丫鬟吓得叫道“不好,晴雯真来显魂了!”紧接着黛玉就从芙蓉花丛里走出来了。只见她满面含笑,口内说道:“好新奇的祭文!可与《曹娥碑》并传了。”宝玉听了,有些不好意思地答道:“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蹈于熟滥了,所以改个新样……”随后,她和宝玉调侃,要将诔文改削改削。二人一番斟酌后,将“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改成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勃然变色,心中满是狐疑觉得很不吉祥。此番描述,完全勾勒出作者的艺术构思,就是借晴雯之死来预料黛玉的离去,用晴雯的悲惨遭遇衬托黛玉的不幸结局。

对照书中全部人物的诗文,宝玉的《芙蓉女儿诔》也是别具一格,十分醒目的。但它的出现,让人甚感突兀,且与晴雯身份地位极不相称。而黛玉说的《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而立的石碑。照理说,宝玉写的《芙蓉女儿诔》是主人祭奠女婢的,而《曹娥碑》是写女儿孝敬父亲的,两个祭奠的内容大相径庭。黛玉的这个说法,好像跟书中要表达的晴雯之死毫不相干。作者在这里忽然插入一个《曹娥碑》,到底想说什么呢?但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个《曹娥碑》的由来,以及这个碑几千年来流传的那个字谜,我们可能就知道作者的用意了。相传原来是蔡文姬的父亲,东汉的文学家蔡邕书写此碑,并留下“绝妙好辞”的一段字谜。千百年来风雨沧桑,后又由宋朝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临摹,一直保存至今。也有人认为《曹娥碑》是祭文的典范,但其实碑文为后人杜撰,与赞语并不相符。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其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早期嫁给河东卫仲道,因卫仲道早亡且无子嗣,蔡琰便又回到自己家里。兴平二年(195),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乱关中,匈奴趁机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在北方生活了十二年,并生有二子。曹操统一北方后,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当年王梦阮在《红楼梦索隐》里,认为顺治董鄂妃就是董小宛,她是在家中被强人夺去,冒辟疆无奈只能对外称董去世,但众多的哀辞似有隐情。就如宝玉作诔文前,就曾有过一番思想分析,“如今若学那世俗之奠礼,断然不可;竟也还要别开生面,另立排场,风流奇异,于世无涉,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诔文挽词也须另出已见,自放手眼……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宁使文不足悲有余,万不可尚文藻而反失悲戚。况且古人多有微词,非自我今作俑也……”明白地说明诔文,是有所寄托的。所谓“微词”,即通过对小说中虚构的人物情节,来褒贬、讥评当时的现实,又或隐藏作者想表达的真事。比如说屈原的《离骚》,美人香草实际上根本与男女之情无关,完全是屈原用以表达政治理想的代词。

 (本版由如皋红楼梦研究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