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顺治“没收”董白入宫 真事隐匿《红楼梦》中(五)

□钱祖荣 钱为启

8.《红楼梦》中大多诗句隐含作者思念董小宛之情。

只要读者真正明白《红楼梦》的真事隐,那么贯穿全书所载诗词中的“怀金悼玉”之情,就会透彻明亮地展现在眼前。今仅撷取滔滔爱河中的几朵浪花,与大家共同欣赏。

(一)借探春《咏白海棠》眷念董白。

在第三十七回,作者借探春之口在诗社作诗《咏白海棠》:“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这首诗的关键在首联的第一句,即“斜阳寒草带重门”。斜阳,意即在日字上面加一斜撇,成为“白”。寒草带重门,表意是秋草连接着重重的院门。其寓意是“草”字加“重”字,组合成草头“董”字。全句寓意指向深切思念董白。

(二)借香菱学写咏月诗眷念董白。

在第四十八、四十九回中,香菱共作了三首咏月诗。经过前面两首诗的探索之后,香菱终于摸到了作诗的门径,第三首诗出,顿放异彩,成为一首真正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诗的内容是: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诗中核心秘密在“一片砧敲千里白”之句。“千里白”与“千里草”相关。砧是草木之质,草与“千里白”组合成“董白”一词。再与“缘何不使永团圆”对接,就明白全诗的主旨,就是冒辟疆期盼与董白团圆。

(三)借用第五十回中的“葭动”眷念董白

该回写众女子在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时,有段含义极深的内容,蕴含在李绮的句中,即“年稔府粱饶,葭動灰飞管。”其中的关键词,就是“葭動”。葭字的意思,是初生的水中之草——芦苇。葭動,就是草動,而作者对其赋予了极深的含义。如果把“草”字头与“動”字的左边组合成一个新字,就是董字。况且,動和董字也是谐音字。

另外有一个蒹字,意思是没长穗的芦苇。与葭字的含义相近,都是水中草芦苇的代词。而意义相似的蒹和葭字,又与古诗《蒹葭》密切联系。《蒹葭》古诗的作者为先秦·无名氏。《红楼梦》的作者用大观园女子之口,借芦苇之物,诉说怀念离别者的深衷。古诗中有“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段短句,开头都是“宛”字。与上文的“董”字,组合成“董宛”一词。

由于“葭”字的意思,是初生的芦苇。“蒹”字的意思,是没长穗的芦苇。都是没有成熟的“小”芦苇。所以窥测作者的言下之意,就是用“葭動”来表达思念进入清宫的董小宛。

《冒辟疆全集》第1439页,在载冒襄《和同束先生七夕匿峰庐排律十五韵》中,就有“菡萏(古称“水芙蓉”)天将曙,蒹葭水一方。”之句,意为“水芙蓉”青莲即董小宛,将迎来曙光。

(四)借黛玉拈榛瓤射覆眷念董白。

第六十二回写有一句诗:“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书中写众人在大观园红香圃内为贾宝玉、宝琴、平儿等4个人摆了生日寿宴酒,其间以“射覆”娱乐。宴席上行酒令轮到黛玉又拈了一个榛瓤时,道出“酒底”:“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

“榛”与“砧”音同而义异,作者写这句设问式“酒底”语,有意提醒读者要特别留心“砧”字。意在强调,由可以食用的榛子,联系到隔院砧木捣衣服发出咚咚的声音,咚与“董”为谐音,是作者的意图所在。“万户捣衣声”,源自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的《子夜吴歌》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酒底”的含意是,作者眷念着有情之人——“砧木捣衣声之‘咚’(谐音董)”,并借用了李白的字“白”和号“青莲”,企盼早日扫平“胡虏”后,夫妻团圆。也寓意着董白的去向——已经落入胡虏手中,即进入宫廷。

由此看出,冒辟疆反清廷思念爱姬董白(董青莲)的情结深藏在“酒底”之中。

最后结语,洋洋洒洒万余言,明明白白真事隐。

(此文结束)

 

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