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何小卫:履职,从“心”开始

在我市,有一位医者备受赞誉。他就是九三学社社员、市政协委员、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何小卫。他以“心”为笔,以“行”作墨,在不同的岗位上书写着相同的使命与责任。

国际援非 他处处用心

“2017年,我有幸前往桑给巴尔奔巴岛医疗中心阿卜杜拉姆齐医院,执行了为期一年多的援非医疗任务,那380多个不平凡的日日夜夜,注定永生难忘。”何小卫对记者说。

回想起参与援外医疗工作的那段时光,何小卫表示,尽管已经过去了5年多,但那些场景依然清晰如昨。当他真正置身于奔巴岛的医疗中心阿卜杜拉姆齐医院,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惊不已。物资的极度短缺让医疗工作举步维艰,生化仪因试剂匮乏无法进行常规检查,频繁的停电让CT机难以正常运转,麻醉科药品稀缺,麻醉机故障频出,内科药品单一……然而,何小卫深知自己责任重大,没有丝毫退缩。

面对一位从恰克恰克医院转来的垂危患者,何小卫展现出了非凡的担当和精湛的医术。这位患者有长期高血压和心脏病史,因心脏功能衰竭伴有肺部感染,生命垂危。在急诊室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何小卫迅速将患者收入病房,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患者的呼吸困难逐渐缓解,意识恢复,各项指标好转。

一年多时间里,何小卫和其他7名同事共同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完成门诊31506人次,急诊1137人次,住院1678人次,各类手术636人次,其中重大手术78人次,成功抢救危重病人209人次,麻醉636人次,各类医技报告9616人次,用行动诠释着医者的仁心和担当。

急诊前沿 他时时真心

“一次、两次、三次……”胸外按压、除颤,医生、护士在患者、家属和病床之间来回穿梭,匆忙的脚步声、抢救器械的“滴滴”声,以及急救床的滚轮声……在市人民医院的急诊抢救室,那紧张而忙碌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而何小卫则是这“战场”上的英勇战士。

“医生,快来救人!”一天中午,一位心急如焚的三十多岁男子背着老人冲进了急诊大厅,“无意识、无自主呼吸、颈动脉无搏动……快!进行心肺复苏!”何小卫的指令简洁而有力。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连接呼吸机,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十分钟看似短暂却每秒都充满了生死悬念。当患者心跳血压恢复,意识好转,何小卫长舒一口气,与家属简单交流后,又转身投入到新的忙碌中。从上午七点至下午两点,短短几个小时,急诊室就收治了23位患者,平均每18分钟就要救治一位。但在何小卫的带领下,整个急诊科忙碌却有条不紊。

身为如皋急诊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何小卫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前进的脚步。他把建立基于县域医共体大平台的脓毒症快速救治绿色通道作为科研方向,期望通过更优化的流程和更紧密的协作,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机。同时,积极开展“‘第一目击’行动——‘救’有我们”急救技能培训活动,致力于提升广大市民对于心脏骤停等异常状况的应急处理能力,普及急救知识。

为民发声 他事事专心

“一件好的委员提案,既要为民发声,更要落地有声。”这是何小卫始终坚守的信念。为了能真正反映百姓的需求,他深入基层,足迹遍布我市的乡村角落。医疗改革、公共卫生服务等民生关切的问题,成为了他提案的重点方向。短短两年时间,他便提交了5件饱含心血与深情的提案。

在政协如皋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何小卫提出的《关于建立基层卫生室心电图远程诊断平台的建议》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提案得到了全盘采纳,并成功入选 市政府2024年十大民生实事项目。这一建议与我市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战略不谋而合。不仅能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促进区域均衡布局,还有望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为“长寿之乡”的美誉增添了科学的内涵和保障。

如今,何小卫依然在为“心电一张网”项目忙碌着。他紧锣密鼓地跟踪关注项目进展,力争在今年下半年让这一项目全面落地,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何小卫,这位用“心”履职的医者,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他的每一场急救,每一份提案,每一次调研,都是对职责的坚守和对使命的担当。

□融媒体记者徐雅珺

通 讯 员祁 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