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上好思政课 走“新”更入“心”

本报评论员

新学期伊始,各地形式多样的“思政课”让人耳目一新。在宁夏,盐池县城六所中学的6000余名师生沿着长城徒步,以“行走的思政课”上好“开学第一课”;在上海,卢湾中学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为主题,设计了“入校成长仪式”“红色情景思政课”等开学第一课内容,为新学年加油蓄力……一堂堂别具新意、充满深意的“思政课”,引领师生以坚定理想信念,启航新学年。

做好思政教育,要在形式上创新,更要在内容上用心。刚刚过去的暑假,不少地区创新暑期研学路线,把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爱国教育基地等红色旅游资源串联起来,让学生们在新空间沉浸式感悟、用心思考。这些“跳出”传统课堂的思政课,既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探索空间,也推动思政教育从“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同时,思政教育还应立足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深挖传统文化、时政热点中的思政元素,用学生感兴趣的话讲给学生听,避免“生硬说教”“学生听不懂”。

做好思政教育,要摈弃“活动化”“应景式”等形式主义,做到功在平时。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德政工程,需要“文火慢炖”,久久为功。除了常规的道德与法治课、思想政治课,学校还应该充分发挥其他学科课程、班级团队活动、特色主题活动等具备的思政功能,推动课程、日常、学科、文化、网络等多维度要素协同发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做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