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红楼梦》的中秋情结再探(二)

□康冬梅

 

3.秦可卿超大的葬礼

关于秦氏的死,还有个最奇特之处,就是作者安排秦可卿虑及贾家后事,让她托梦给凤姐,说出一番“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等充满哲理性的话。难道说,贾家最有头脑的,竟是这个最“淫贱”之人吗?这番劝说,表面是说贾家,其实更像是在讲国事。特别是她去世后,超大的葬礼,哪里像是一个从养育堂抱来的孤儿?真的是堪比皇家气派啊。难怪好多红学专家都牵强附会地认为,秦可卿是隐指的那个格格。

第十四回秦可卿出殡,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理国公、齐国公、治国公、修国公、缮国公六家的孙子;更有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忠靖侯、平原侯等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各家大小车辆不下一百多乘,队伍浩浩荡荡摆了三四里路,还有沿途四路郡王设置的祭棚,只见从宁府是压地银山从北而至,这种阵势是多么的罕见啊!笔者花这么大手笔大写特写秦氏葬礼,究为何因?

但如果认真阅读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后,就会发现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丧事,其用心良苦。国破明亡,大地烽火四起,民众疲于奔命。冒家三代一百多人坐船冒险过江避难,其间的艰辛难以诉说。几经坎坷,难逃一劫。“秦溪蒙难之后,仅以俯仰八口免。维时仆婢杀掠者几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贝,靡孑遗矣。……”秦溪蒙难,冒家二十多人遭杀,生平所蓄衣物被抢夺一空,他自己也是九死一生,这些都是终生难忘的!特别是陈圆圆被抢、董小宛之死更是让他刻骨铭心、悲愤填膺!所以,他要大写特写丧事,来表达他的悲苦,来抒发他的哀悼之情。

发之于秦淮河的情,哀之于秦溪的悲伤,方才有了“秦可卿”的初情、有了“秦可卿”隆重的丧礼。“秦可卿”这个名字,应包含“秦淮”和“秦溪”两层意思。同时,对秦氏这个“薄命”女子,写她兼有钗、黛之美,写她与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丝毫也不怕亵渎了林黛玉、薛宝钗和贾宝玉,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来说,都是这部作品了不起之处。充分显现了作者极尖锐的反传统、反封建的思想,正如红学研究者聂绀弩所说:“曹雪芹认为妇女都是薄命的,无论犯了什么罪,哪怕是乱伦,哪怕是血债,都是值得同情的,她们自己不应该负什么责任,责任应该由诱导她们犯罪的人或制度去负。”女儿是水做的,清澈纯洁,男人是泥捏的,污垢肮脏,宝玉的心里应该比谁都清楚啊。

二、俏丫头晴雯当了花神

晴雯是宝玉的大丫头,红学界一直有“晴为黛影、袭为钗副”之说。她位于“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其判词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她原是贾母身边的丫头,后来在宝玉四大丫头中排列第二。从判词我们就可以看出,晴雯样貌精致,聪明伶俐,与黛玉有几分相似之处,这也是最后她遭王夫人遣出大观园的原因之一。她虽出身低微,却自视甚高,有着与其地位不相符的高傲性格。最后,竟因患了一场感冒就香消玉殒了。但在宝玉的心中,晴雯没死,而是去了天宫当了芙蓉花神。

1.晴雯如董小宛般心灵手巧

书中关于晴雯最著名的两节描写,就是晴雯撕扇子取乐和修补雀金裘,作者将一个年轻女孩的小性子和聪明灵巧,描绘得特别出神入化。她出身不详,原是贾府管家赖大的母亲,孝敬贾母的一个丫头。因其生得风流俊俏,聪明伶利,针线等活计一流,后又被贾母送与宝玉做贴身大丫头。但王夫人对晴雯的印象很不好,觉得晴雯长得一副“狐媚”样子,又牙尖嘴利,总担心这丫头迟早会带坏宝玉。可贾母喜欢她,宝玉也宠着她,晴雯就有些忘了自己的身份。她不小心摔坏了扇子,宝玉说了她一下,她却不依不饶。后来宝玉为哄她开心,拿了扇子让她撕,她才终于笑了。

第五十一回袭人因母亲病重,回家照看。晴雯和麝月就暂时到宝玉身边服侍。此时正是严冬时节,宝玉夜间醒来要茶喝,麝月便起来披了衣服伺候他,又让晴雯陪着说说话,顺便出去上厕所。晴雯素日调皮,见麝月出去,就起身下地想出去吓唬麝月,并仗着自己平常身体素质比较好,就未披衣服,也没听宝玉提醒,只穿着小袄儿下了熏笼要出去,才一开门便冻着感冒了。宝玉让人请来了太医给她治病,但是喝了几副药,并没什么起色,依旧高烧不退,浑身滚烫,只能躺在床上休息。宝玉要去他舅舅王子腾家赴宴,贾母怕他冷,临行前就送了一件“金翠辉煌、碧彩闪灼”的雀金裘氅衣,并嘱咐宝玉此衣异常珍贵,要小心呵护。

可当宝玉晚上回来后,却发现雀金裘上被烧了个顶针大的小洞,这让他有点着急;第二天刚好是正日子,贾母和王夫人都要他仍然穿这件雀金裘。他那敢声张,只能脱下来悄悄让人带出去修补。但婆子去了半日,仍旧拿回来了,说不但是能干织补的匠人,就连裁缝、绣匠以及女工,都没人认得这是什么,谁也不敢接这活。此时,晴雯还躺在床上养病,她打眼一看知道是用孔雀羽毛制作的雀金裘,便接了过来。贾母曾告诉大家,这雀金裘的制作十分繁复,是俄罗斯国用孔雀羽毛上的细绒和蚕丝搓成的雀金线,再使用特殊的纺织手法织成的“雀金呢”,穿在身上华丽高贵。晴雯挣扎地撑起来,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的竹子绣弓将布的背面钉牢,再用金刀刮松小洞的四周,用针纫了二条线分出经纬后,再按照衣服上原来纹饰来回织补。补二针看看,再补二针又仔细端详。无奈头晕眼花、气喘神虚,补不上三五针,便要伏在枕上歇一会。最后用小牙刷慢慢剔出绒毛来,才感觉如真的一样。直到凌晨四点才结束,晴雯早累得身不由己倒下了。

修补这样一个用料稀有、工艺复杂的服饰,可不是只要会点针线活就行的,肯定要有超人的技艺,还要对这种高档面料有所了解。或许只有被称作“针神”的董小宛,才有此等水平。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记小宛嫁到冒家后:“却管絃,洗铅华,精学女红,恒月余不启户…… 居数月,于女红无所不妍巧。锦绣工鲜,刺巾裾如虮无痕,日可六幅,剪彩织字,缕金迴文,各厌其技。针神针绝,前无古人已。”有人说董小宛就出生在苏州董家绣庄,但冒辟疆所云小宛为金陵籍。总之,“针神”“名厨”这两个称号对董小宛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2.冒辟疆侍女吴扣扣是晴雯的主要原型

晴雯长相清秀、聪明伶俐,这是大家所共认的。这样一个有个性的年轻女子,生活中有没有原型呢?如皋红学会丁建国和李虹二位老师,均有相关论证,认为吴扣扣就是晴雯的原型。晴雯原是宝玉的贴身大丫鬟,本有望成为宝玉的小妾,但是却在大好年华过早去世了。而冒辟疆的身边,却也正好有这样的女子;仔细对比一下,晴雯似乎就是他的小妾吴扣扣的化身。《冒辟疆全集》第877页,有陈维崧写的《吴姬扣扣小传》,叙冒向其口述:“姬八岁从父受书习戈法,英惠异常儿,举止娟好,肌理如朝霞,眉妩间作浅黛色……”;并说,就连董小宛见了她也很是爱怜,并私下对冒辟疆说,等扣扣长大了可纳入内室。可是吴扣扣却“性颇厌铅华,十岁即守木叉戒、茹素”。到了她十三四岁时,便跟随冒辟疆读书兼做书僮,她的记性特别好,很多的诗书全篇,仅需三遍便能全书背诵。

而晴雯同样在宝玉书房中侍候,常常为宝玉研墨展纸。晴雯父母无交待,十岁左右到了贾母身边;吴扣扣也只说是真州人,同样是十岁时,跟了冒辟疆的母亲马恭人;从宝玉留豆腐皮包子给晴雯等细节,可知她吃素,这和扣扣是一样的;二个人都在十几岁时不幸去世,而死亡时间也同样是中秋节后二日,难道这些都是巧合吗?晴雯眉眼长得有些像黛玉,也如黛玉般伶牙俐齿;扣扣也是举止娟好绝对聪慧,和小宛一样不喜铅华。对这四个人的描绘,作者真的是将现实与小说实现了完美交错。

特别是晴雯和扣扣二人的去世时间,如此高度一致,真的让人匪夷所思。顺治十八年秋末,陈维崧和冒襄同赴扬州,在船上应冒的请求作了《吴姬扣扣小传》,吴扣扣七月生病,仅一个多月,就于中秋后二日去世了,绮岁正十九。《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当下因八月十五日各庙内上供去……”,其后并无交待具体过了几日,晴雯叫了一夜的娘,在未正二刻去天上做了花神,她去世时也是不足二十岁。现实中,冒正准备纳扣扣为妾,但却在中秋后没几日就离去了。这样凄悲的中秋节,在冒辟疆的心中,一定留下了不可忘却的伤痛。

 (本版由如皋红楼梦研究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