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烟村庄(上)

□马志刚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北宋诗人邵雍在《山村咏怀》中所描述的田园风光,令无数人为之向往。在如皋南乡,有个烟村庄,据说就是因诗中“烟村四五家”中烟村而命名的。

之所以被命名为“烟村庄”,我想,至少在当时,其意境应该是和诗中相仿的,也许是承载了先人们对于村庄营构的理想。这“烟”,或是袅袅炊烟,或是柳丝如烟,总之,应该是个充满诗意的所在罢。

而事实上,呈现在我眼前的,确实符合我对传统村落的美好想象。虽然从形态上来看,这里已有一些改变,但“团沟”式居住格局的整体轮廓没变,有河,有树,有堤、有池、有田园,有人家,颇具传统乡村的隐逸氛围。

纵观如皋境内的成陆史,自西向东渐进演化。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如皋中东部地区的自然村落在形态上也有明显的不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村落规模庞大,往往有数百户人家。而东部地区以面积较小的“团沟式”聚落为主。这样的形制,使得中东部地区的自然村落在治土改土中更容易被“格式化”,变成如今常见的条线式居住格局,“团沟”由此大量退出历史舞台。

而现在的烟村庄,是由三个保存较为完整的“团沟”组合而成的自然村落,这也是距离如皋城最近的“团沟群落”遗存之一,十分难得。三个“团沟”从东到西横向排列,分别为沈家园、徐家园、丁家园,南北均长约百米,园与园之间一河相隔,东、中二园南北齐平,西园整体“南移”约30米。

这些园地均四周环水,彼此相对独立,又融为一体,环水内整体陆域面积约30亩。其中,中间的徐家园面积最大,近方形,约15亩,旧时居住近20户人家,另外两园稍小一些。

东、中两园的南河均筑有一坝,连接沿河村道通向远方。因最西边的丁家园整体往南呈“错位”排列,这条村道向西则横穿了西园内的南部一带,所以此园就有两个出口,其中东出口穿过东河,形成一道美丽的河堤。

在如皋,旧时大量存在的“团沟”,是先人们在历史长河中选择的一种“营村”模式,并且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这些团沟大多“四周围水,一坝外通”,且水系连通外部大河,方便引排水,能够保障日常生活用水,也有利于安防。

当地老人还记得,在战争年代,每个园地的出入口都有人把守,一旦发现情况,就发出信号,让村人们提前做好防御措施。据说为了躲避战乱,有的人家还挖了“地窨子”(地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