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土特产”把牢农民增收“聚宝盆”
本报评论员
在中国经济一季报里,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含金量满满。3.8%的背后,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黑龙江蔓越莓、宁夏枸杞、洛川苹果……一份份看似普通的“土特产”正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来,我国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很多地方的“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奋进新征程,要不断做大做优做强乡村特色产业,让“土特产”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找准路子,在“土”字上谋出路,在“特”字上求不同,在“产”字上下功夫,打通“土特产”销售“最后一公里”,让“土特产”成为“网红货”,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打造田野新“丰”景,使农民在现代化农业中获得更多红利。
在“土”字上谋出路。从“柞水木耳”到“大同黄花”,从“柳州螺蛳粉”到“盱眙小龙虾”……小小“土特产”蕴藏撬动乡村振兴的大力量,要找准独特的物产,让“土特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有辨识度。搭乘电商快车,让“土特产”走出“深闺”,以屏对屏的宣传、点对点的物流,让更多的“土特产”流向更广阔的市场。“土特产”走出去,不仅是推销一种产品,更是通过地域标识、制作方法、包装设计等,推动乡村文化走出去,在留住乡愁的“土特产”中,更好地唤起乡思,赋予“土特产”更多新内涵。
在“特”字上求不同。酒香也怕巷子深,要让乡土货“飞”向全国,既需要搭建电商平台,又需要叫响“土特产”新名片。“网红”变“长红”,关键在以质取胜,越是在销量不断上涨的过程中,越是要严把质量关,保持品质的稳定,才能从“一时红”变成“持久红”。要找准乡村特色产业的定位,把准前行的方向,增强吸引力,释放消费力,让“土特产”成为“网红抢手货”。
在“产”字上下功夫。“土特产”一头连着群众增收致富,一头连着乡村产业振兴。“土特产”最终要成气候,达成利益长期化、最大化和富民效应,就需要在发展中形成产业、形成集群。在农产品附加值上做足文章,三产加速融合,延链补链,乡村振兴才能行稳致远。抓好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支持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推动实现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做好“土特产”大文章,在保持“土味”、彰显“特色”、壮大“产业”的过程中,提升竞争力、影响力,让广袤乡村产业更兴旺,让广大农民生活更富裕,一幅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