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追“新”而行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本报评论员

一年之计在于春,年年好景在于“新”。这个春天,“新质生产力”成为最热词汇。眼下,全国各地的田间地头,各类农业“黑科技”纷纷亮相,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成为农业生产的“动力引擎”。

海南三亚南繁硅谷,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各实验团队“揭榜挂帅”,领军科学家和年轻的育种人昼夜奋战,致力于种业科研创新;北斗导航辅助系统播种机、智能化全品类叶菜收获机器人、精准打药机器人,农机装备催生出澎湃发展动能;戈壁荒滩上种出万亩蔬菜,盐碱洼地里长出连片瓜果,生猪住进了高楼、坐上了电梯,设施农业大有可为;20人管理7000亩稻田,25万只乌骨鸡的生存状况得到实时监控,智慧农业提质增效……当前,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驱动下,一系列新技术、新品种带来的科技成果落地生根,良种、良法、良机、良田为农业生产增“智”提“质”,绘就农业现代化好“丰”景。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的助力作用。

当前,我国三农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已经催生了一批新质生产力基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达389.7公斤、同比提高0.75%,比近3年年均增长率提高0.51个百分点;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这些都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立足农业现代化现“实”图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我们要攥紧“农业芯片”,更好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推进“数农融合”,培育智慧农业新业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聚力“机械强农”,加快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农机装备创新体系;激活“第一资源”,推动人才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破土而出”“生根发芽”,让“新质生产力”在人才建设中释放核心动能。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当其时。我们坚信,农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双向奔赴”,终将激发无限潜能,成为连片的“风景”,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