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韩德馨师从潘光旦
□倪小高
潘光旦
韩德馨
潘光旦(1899—1967),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今属上海市)人,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几十年前,我读过潘先生的《优生原理》,非常敬佩他的学问。不想,我的同乡——韩德馨先生竟是潘先生的学生。韩德馨(1918—2009),如皋籍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田地质学家。
近期,我有幸拜读一本有关韩德馨先生的传记。书中记下潘光旦与韩德馨的师生情谊。社会学与地质学,互不相通,为何韩德馨先生会师从潘光旦先生呢?那时,潘光旦于西南联大执教。韩德馨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两人不在一个学院。时为西南联大代理教务长的杨石先(后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鼓励韩德馨选修潘光旦先生的社会学课程。由于撰写毕业论文,参加野外实习,韩德馨未能选修此课。但是韩先生并未放弃,他时间方便时,总爱旁听潘先生的社会学课程。尤其潘先生举行讲座,韩德馨更是前去聆听。
一回,潘光旦教授举行一场关于“家庭问题”的讲座。教室中,挤满听众;教室外,人也已站满。潘先生学富五车,口若悬河,讲话幽默生动,逻辑严密有理。笑声、掌声,此起彼伏。婚姻问题、家庭缔造,都是大家关心的话题。韩先生听过讲座及平日的社会学课程,写道:
潘先生专攻优生学,经过长期调查和研究,站在科学的立场研究家庭缔造的意义……对家庭问题进行了严肃的研究和探讨,使青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五十年前的中国,观念还很保守,潘先生谈论优生学这类禁忌问题,可以看出他的治学勇气和远见。
潘先生平素主张通才教育,认为做任何学术领域里的专业研究,都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基础。同理,一个研究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人应该要有广泛的人文学科基础,才能使知识深入而全面,才能在自然、人文、社会诸科学之间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韩先生作为一名科学家,正是潘先生所期望的“通才”。仅从上述一段文中,便可看出韩先生文章也写得不错,不是一位仅会钻研的科学家。韩先生崇拜潘先生,不仅源自学问,还因潘先生是一位残疾人。韩先生将潘先生视为人生楷模,对学习始终保持热情,对生活始终保持热情。课余,韩先生经常向潘先生请教学问。来自江南的潘先生,耐心指点这位来自江北的青年学子,还关爱他的生活,询问过韩先生家人在老家如皋的生活情况。师生情谊之外,两人又有了一份真挚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