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统战尖兵季县长(二)
□彭 伟
黄逸峰
何景平
兴办小抗大
1940年8月,抗日民主政府——如皋县政府在卢港成立,随后接管励志中学,季恺兼任校务主任,季藩任董事长(《如西中学大事记》)。次年,学校更名如西中学。这所中学在苏中解放区名声很大,赢得“小抗大”的美名。学校团结了众多党内外名人,除去季恺、季藩兄弟,还有黄逸峰(社会科学家)、何景平(“苏中八老”之一)、赵耀如(励志中学创办人)、张朝模(后任职江苏省政协)、汤亚熊(烈士)等。如西中学还培养出阮武昌等知名校友。季恺任校务主任,参与校务管理;季藩任董事长,需要筹集办学资金。
兄弟二人齐心办学的模式,不仅仅只局限于如西中学。为了联合抗日,又为抗日培养后继力量,季恺以如西中学为典型,四处兴办基础教育。江安区原有两所小学,教育比较落后。如西县财政困难,季恺动员季藩拿出家产,用于办学:仅在江安区就开设周应、张应等4所完小、20多所初小,聘请公费教师93人。1943年,季恺又积极创办如西县经建实验学校,兼任校长,为解放区培养经济建设人才。
护送大学生
如西位于苏中,地处上海与苏北之间,著名民主人士邹韬奋、德国记者汉斯·希伯都从此经过,前往苏北抗日根据地。许许多多青年、大学生,也经此中转,北上抗日根据地。季恺为他们做好后勤保护工作。
东南大学宣传部原部长李承烈、武装部原部长葛伯玄等人回忆,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辛,抗日青年经过如西,季县长总要好好招待他们,请大家吃一顿“宴席”,一盘红烧肉和一些蔬菜。季县长从不参加“宴席”,但会风趣地告知大家:“这一顿你们是客人,下一顿就是自己人了,我们过一样的生活了。”所谓“一样的生活”,就是吃当地的 儿粥、萝卜干。
季县长爱护青年,名声很大,敌人对他心有余悸。一回,一批爱国青年从长江上岸后,不慎误入敌区。青年们在桥边遇到一股武装人员,即刻表示要见“罗季”,即如西县委书记罗克、县长季恺。敌人竟然不敢抓捕那批青年,而是乖乖地为他们指明方向,告诉他们不可随便开口,直到经过前面大树,再向西进入某某村,才可打听“罗季”的住处。果不其然,那批青年顺利到达解放区。季县长见过他们后,派出侦察兵前往敌区打探缘由,敌人何故大发善心,放过那批青年。敌人表示,季二爹(季恺排行老二)向来不留情面,严惩敌人,投奔季二爹的人,有谁敢惹,否则性命不保。
季恺作为如西县长,不惜钱财,又坚守原则,团结了大量党外人士,又注重培育新生抗日力量,不愧是一名值得后人敬仰的统战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