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与袁鹰的一面之缘

□张宏元

不久前,见媒体上有袁鹰老人驾鹤西游的消息,不禁使我想起与他的一次聚会。

1993年,当时我借调到如皋绿园工作。时任总经理的花汉民,对盆景的古盆极有研究。他想把他多年收藏的各种古盆集中起来展示,于是在绿园的后面,组建“如皋绿园古盆博物苑”。

“如皋绿园古盆博物苑”成立后,我写了一篇新闻通稿,和花老儿子花永怒一起赴北京。我和《人民日报》记者伍立杨经常有联系。伍立杨正在组建《市场报》,并出任副刊编辑。在他的办公室,我拿出新闻通稿,他看了后建议最好能开一个新闻发布会,由他负责联系在京的几个媒体的朋友,地点放在离人民日报社不远的四川饭店举行。

他首先邀约了《人民日报》副刊部原主任、作家袁鹰,中国青年报社的罗庆朴,光明日报社的副刊编辑彭程,北京科技报社的副刊编辑祁晓冬。

新闻发布会那天,袁鹰来得较早,我印象很深。当时他刚退休不久,印象中他比较清瘦,人很干练,目光炯炯。他头上戴古铜色针织老人帽,乍一看很平常,但他是大名鼎鼎的作家。袁鹰话不多,可能是与我们不太熟,见面后点头微笑,礼节性地握了一下手。因为有伍立杨的介绍,大家落座后边吃边聊。

他们几个报社同仁坐在一起自然聊他们的山海经,我和花永怒在边上洗耳恭听,也插不上话。对我来说,我一个农村孩子,第一次到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第一次与这么多大报的记者编辑坐在一起,一切都很新鲜。袁鹰坐在我对面,当时他在家除了写作,还编一些文学书籍,平时比较忙,很少出门参加这类活动。好在有伍立杨的盛情邀约。对于袁鹰来说,他们几个报社的编辑,自然也是编辑中的晚辈,很多都曾得到他的提携和关照,他们对袁鹰也非常尊敬。袁鹰不时地回答着这些晚辈们的问话,声音比较低。交流中他也告诉我《人民日报》副刊的用稿情况,对我日后能在《人民日报》发稿,很有帮助。

一晃约三十年过去了。伍立杨已是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而其他的编辑之后也没了联系。偶尔从报章中看到他们的文字,每每读来很有亲切感。

人生的遇见,是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人生的财富。每当想起在北京这场聚会,记忆犹新,多年前的旧事,恍如昨日,心中顿时会泛起一种美意和自豪。我与袁鹰的一面之缘,久久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