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于加新:
替尽忠者尽孝 这条路他走了三十多年
“这个是叔叔平时吃的降压药,我这次多买了些带过来,另外还准备了一些感冒药,以备不时之需。最近温度降得厉害,你们一定要注意保暖呀!”凛冽冬日,家住丁堰镇赵明村的于加新如往常一样来到夏圩村,探望佘德祥、薛爱兰两位老人。
“我们都知道的,你不要老是操心我们,这大冷天的还特地跑一趟……”薛爱兰一边嗔怪着,一边从厨房端出一杯热水递到于加新手中。耄耋之年的老人看着年过花甲的于加新,眼神里满是慈爱。
“这两位老人是我的战友佘有德的父母,当年我们一起去参军,他却永远留在了战场上……”回忆起往事,于加新的情绪有些波澜,几度沉默。“我们战友之间上战场前约定过,最终不管是谁活着回来,都要替那些回不来的人照顾好父母。”
1981年11月参军,1989年退伍转业到中国工商银行丁堰支行工作。9年的军旅生涯,于加新与同乡的战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正因如此,返回故乡后的于加新第一时间便开始履行他与战友之间立下的“生死盟约”,对照着战友们的家庭住址逐一登门拜访,详细了解各家各户的生活状况,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彼时条件艰苦,一辆自行车对于加新来说就已经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了。一天的时间很漫长,于加新常常是蹬着车四处奔波着就过去了。之后的很多年,于加新也是靠着一辆自行车,在烈士陵园和烈士遗属的家之间循环往复,无论严寒酷暑。“能够活着回来就已经很幸运了,比起那些为了家国大义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友,吃这点苦又算什么呢?”
2008年,牺牲战友陈友明的父母身患重病,于加新得到消息后立即掏钱为两位老人垫上了部分医药费,但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于加新立即组织同期战友为陈友明的父母捐款,并在他们住院期间轮流看护,帮助两位老人渡过了难关。
“谢谢你们对我们老两口的照顾!亲生儿子也不过如此!”面对老人的感激,于加新内心酸涩不已,这件事也让他开始担忧其他那些尚健在的烈士父母,万一有个病痛不适,总得有人及时发现、帮忙照护。自此以后,于加新便陆续召集起战友们,不定期去看望烈士父母。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他们都会带上礼品、慰问金到烈士父母家中看望。于加新说:“战友替我们挡子弹,我们替他们父母挡风寒,战友为国尽忠,我们替他们尽孝。”
从初期有健在烈士父母12户16人,到如今健在的还有6户8人。多年来,在于加新的召集下,战友们共看望烈士父母400余次,支出金额累计15万余元。多年的关怀陪伴,让这些老人慢慢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心灵得到慰藉,这些“儿子”们早已成为了烈士父母们的情感寄托。
如今,在丁堰,人人都知道有一位退伍老兵叫于加新,他义务照顾烈士遗属已有30余载。他是朋友心中重信守诺、为人仗义的大哥,也是同事眼中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的榜样。30多年来,于加新像照顾自己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照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烈士遗属,用朴实、善良与爱心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间大爱。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烈士的父母也相继离世,但只要还有一人尚存,我都要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尽我所能给他们依靠,这不仅仅是一份承诺。”说这话时,于加新语气格外坚定,那双目睹过战火纷乱的眼睛,盛满着温暖的光芒。
□融媒体记者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