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从“写什么”到“写的是什么”(上)
□薛元明
毛泽东在普通信纸上签名
苏轼《啜茶帖》
“写什么”是一个刻意研究出来的问题。我觉得其本质是个伪命题。伪命题多了,书家不但徒劳无功、事倍功半,更容易作茧自缚、画地为牢。书法始终是“写的是什么”,尚未入门,写得一塌糊涂,有了功力写得很精神、很到位,进入艺术状态,写的是自己一时的兴致,感悟到的思想,乃至写法度、写性情、写学问、写修养。“无意于佳乃佳”表明书写需要一种自然状态,事实上,当代人在书写内容的选择上已经非常刻意。选择性太多本身是一个问题,功利附加目的使得选择性成为一个更大的问题,考虑怎样吸引人的注意,无法摆脱功利诱惑。“写什么”是当代书家处于茫然状态的一个例证。对于这类不属本体的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先搁置一边,在老师的指导下,抱紧一本碑帖不放,勤奋临池,注重技艺与修养同步,暮然回首,豁然开朗。如今的功利性不断扩张,习字之初就背负了沉重的精神负担。书家不在于走得快,而在于持久。过于幼稚或早熟,都很难成功。书法的融通是书家生命的圆融,过程性是必然性,即时性是偶然性,相互作用,抱残守缺,无所适从。
书法是写字,一个字接一个字,有了内容,但又不仅仅是写字,有了意境,有了想象,有了生命,有了书法该有的一切,顺其自然、渐入佳境。因“写什么”发愁和为“吃什么”烦恼有相似之处,一般来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能吃什么就吃什么,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但有时要注意“不能偏食”,不想吃的也要吃,“生病了要吃药”。因为人生和人本身的种种局限性,想吃也未必能吃到,可以吃也要适可而止。食不果腹之时,人生就是一碗面,锦衣玉食之际,很可能吃出了高血压和糖尿病。世间万物道理相通。书家面对众多的碑帖加以选择,一是个人喜欢的,与选朋友是一个道理,无法交流,很难进入状态;二是个人所必须的,在某一方面需要加强,好比忠言逆耳的诤友不可缺。王铎的成功在于一生坚持吃着“二王”的法帖,“书不宗晋,终入野道”,同时又敏锐地把握了时代潮流。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时刻在变。同样的问题,因为不同的环境,需要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不外两点:永恒不变的原则,因时而化的灵活思维。
书家“写什么”一度有少数人时常挂在嘴边。这一问题实际上尚未涉及书法本体,不过是个人修养、功力欠缺的原因。书法功到自然成。书法家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可以用经济学上的“短板理论”来解释。当然,书写内容的选择确实能够从一个侧面体现书家的知识面宽窄与审美喜好、水准等等。“写什么”说到本质,不过是一个伪命题而已。书家要针对“写的是什么”,进行更高层面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