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三个“更好统筹” 让“双减”愿景成为幸福实景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满足群众新期盼、新需求作为出发点,争当“双减”试点排头兵,坚持三个“更好统筹”,推动教育“一号工程”走深走实,以政府用心、教师倾心换来学生开心、家长安心、社会放心,让“双减”愿景成为幸福实景。
更好统筹“标”与“本”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
“双减”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双减”落地的重要基础。
“标”是高要求。我市将“双减”纳入“高质量教育样板城市”创建整体布局,多部门协同、各板块联动,确保“双减”推进高质高效。
“本”是惠民生。一年多来,我市投入近12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学校8所,财政支出近1.5亿元保障延时服务设施设备购置、教师延时服务津贴发放等,推动475名教师城乡精准交流,支撑“双减”落地落实。将农村中学实验室功能提升、中小学校空调安装、校园智慧安防工程建设等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12件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涉及教育的就有4件。如皋100%学校达省标准化建设监测标准,100%学校仪器设备达省教育装备I类标准,100%学校创成省智慧校园,入选“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
更好统筹“减”与“增”
推动教育生态重塑
全面落实“双减”工作,根本在于扭转“唯分数”“唯升学”教育评价导向,不断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推动教育生态重塑。我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标准,实行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制,将“减负、提质、增效”落在实处。
“减”作业负担。我市统筹学生作业管理,健全作业设计、公示、监管机制,在“压总量、控时间”的基础上“调结构、提质量”,注重作业的活动性和分层性,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减”考试压力。创新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多维度展现与评价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压降考试频次和难度,消除分分必争“内卷”现象。科学推进幼小衔接,实现小学“零起点”教学,有效遏制家长对教育抢跑的冲动,如皋创成省“幼小衔接”实验区。
“增”课堂效率。我市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联盟、学科联盟、教师城乡结对等,发挥优质学校、优秀教师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学校、教师抱团发展。聚焦“思维力提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评价”等,形成“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新范式,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足学好,提升学生体验、探索和创新能力。“增”育人质量。坚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打造“三土课堂”思政课品牌,举办新时代“生活德育”暨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开展“寻访红十四军足迹”研学活动,实施“一校多品”体艺素养提升工程,探索多渠道心育模式,实施关爱学生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教师全员家访”“全员导师制”,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更好统筹“内”与“外”
推动教育治理创新
课后服务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我市统筹用好校内与校外各类资源,激发校园活力和学生活力。
课后服务有温度。我市制订校本化延时服务方案,开发符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活动课程,涵盖人文、艺术、体育、创客等,设计“综合实践课”“特色体艺课”,低年级、中高年级每周分别安排活动和“特色小课程”等5节、3节以上,学校提供课后服务率、师生参与率均达100%。开展“馆校衔接”活动,用好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资源,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升课后服务质态。同时,升级建设市青少年宫,探索“1+X”运行体系(1市级少年宫+多个镇区少年宫),丰富学生周末及寒暑假生活,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
校外监管有力度。我市高位统筹、精准施策,加强联合治理、网格监管、严格审批等,57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关停,审批艺体类等培训机构144家,校外培训治理经验获省级表扬两次。坚持综合治理,完善“网格化+铁脚板”日常监管机制,对培训机构运作情况、违规学科类培训情况全天候监督,严格审查培训从业人员资质,张贴“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告示牌”542个。创推积分制考核,建立培训机构“白名单”制度,遴选优质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邀请专业人士、社会志愿者等参与课后服务,加强日常管理,满足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融媒体记者吴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