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百年传承豆腐香 小作坊“磨出”时光味道

小芳家门口一年四季飘着“雪”,随“雪”而来的,是弥漫在空气中的浓郁豆香。每到这时,街坊四邻便都知道:“小芳又开始做豆腐了。”

小芳名叫沈小芳,家住在磨头镇磨头社区,与丈夫共同经营着一个豆腐作坊,他们家做的手工豆腐堪称磨头一绝,这门手艺也入选了第七批如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都说:“小芳家的豆腐很好吃,在别处吃不到这个味道。”循着豆香味,记者前不久探访了小芳豆腐作坊。

夏日午后,小芳家门前的空地上如往常一样堆起了“雪”。循着“雪”的源头走进豆腐作坊,湿热的空气夹杂着豆香扑面而来。沈小芳夫妇穿戴着围裙、手套、帽子和口罩,正往隆隆作响的钢磨里倒入黄豆和清水。“豆子早上就开始泡了,这会儿在磨浆。”沈小芳摘下手套擦了擦脸上的汗,指着身后的机器说道,“渣浆分离这道工序很重要,浆要磨三遍,保证纯度,你可以看到最终从管道排出去的豆渣,细得像雪花。”

作坊面积不大,但收拾得干干净净,各个区域划分清晰,沈小芳夫妻二人忙碌得汗湿几重,但却乐在其中。对于沈小芳来说,做豆腐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种使命传承。“我们‘磨头豆腐’开创者是我的太爷爷沈孔银,到我已是第四代。”沈小芳自豪地告诉记者,她的太爷爷是1906年开始做豆腐的,在艰难岁月里,他靠着沿街叫卖豆腐养活了一家老小,并把做豆腐的手艺传了下来。沈小芳从小看着长辈们做豆腐,她喜欢自家豆腐坊内雾气氤氲的样子,深爱弥漫在空气中的浓浓豆香味。“时间过得真快呀,我正式接手这项技艺已经有28年了。”

醇厚似炼乳的豆浆一桶接一桶产出,另一边,土灶中的柴火已经旺了起来——时至今日,沈小芳依旧坚持着用土灶铁锅煮浆的传统。柴禾在火中噼啪作响,浓郁的豆香味弥漫了整个庭院。

“用土灶煮出来的豆浆特别香,来,你们尝尝!”热情好客的沈小芳从锅中盛出几碗熟豆浆,稍微晾凉后,撒上细细的白砂糖,递到记者手中。细腻丝滑的豆浆焦香四溢,带着微微烫口的温度席卷味蕾,微苦亦微甜,一碗下肚,全身毛孔无一处不服贴。

煮熟的豆浆倒入缸中,便可开始点卤了。沈小芳用自家的秘制卤水与豆浆充分混合,盖上盖子静置片刻,豆浆便慢慢凝结成了白嫩的豆花。卤水的剂量和浓度,关系着豆腐的品质,沈小芳早已得心应手,在她的心里,制作豆腐的每一步都没有精确的标准,完全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

舀豆花、包进纱布、放入木框,沈小芳手脚麻利,包出来的豆腐大小如一。另一边,沈小芳丈夫将木框一层层垒起,经过重石叠压、冷却,一块块闻名乡里的磨头豆腐就在眼前了。

“切丝不断,切块不烂,这就是磨头豆腐。”沈小芳拿起一块豆腐轻轻掰开,水嫩光滑,韧性十足。“早些年,我们骑着三轮车出去卖豆腐,只要是吃过我们家豆腐的,大部分都成了‘回头客’,还经常被顾客‘嫌弃’说做得太少了,要求提高产量。”沈小芳笑着说道:“现在我们在菜市场里租了摊位,熟客都知道上那儿去买。另外还有一些学校、超市、饭店每天给我下订单,真是忙不过来了!”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急也做不了好豆腐。二十八年光阴荏苒,沈小芳坚守初心,传承匠心,在小作坊里打磨旧时光的味道,将磨头豆腐推上了更多的餐桌。对于今后的传承,她从容又坦然,“我们现在还能干,就尽力去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沈小芳开怀一笑,“至于以后嘛,孩子们说了,等我们做不动了,他们会回来,把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融媒体记者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