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父亲爱如皋

□冯璐

冯璐,世居南通,高中毕业后派送如皋加力公社插队7年。曾任教师,国有市建筑材料总公司业务员、科长、董事长兼总经理,市物资局副局长。现退休。

我家世居南通掌印巷,与著名电影艺术家赵丹故居一巷之隔。父亲冯芷洲自幼无师自通,情趣多多。他尤爱京剧,能琴善唱,素有通城“冯琴”“名票”之称;他把玩盆景,把普普通通的树草,点化成盆里的诗画,把个儿不大的院子,塑造得曲径通幽,古风徐来,小院被建筑大师孙之厦赐名“百卉园”,父亲因之雅号“百卉园丁”;他节省每一分零花钱,购藏字画古玩,数间小屋琳琅满目,每个角落赏心悦目;他乐交文人墨客,小院往来无白丁,演奏有琴声,谈笑有风生,早年画家高冠华、顾乐夫、尤无曲、黄稚松兄弟,及剧作家顾尔镡、名中医朱良春等落难文人是我家的座上客,时称“南通十大文人”常落座我家谈诗论画。

或许他的文人因子、闲情雅趣与如皋的悠久文化积淀有不解之缘吧,父亲有深深的“如皋情结”。如今,父亲已谢世20余年,但我常常忆起他对如皋的深爱之情。

1968年,19岁的我和妹妹随滚滚的知青洪流,到如皋加力公社插队。父亲常常在节假日骑辆破旧的单车,沿老通扬公路,经如城,往西上老如黄路,到达我们插队的梅甸大队,已是漆黑一片。田埂路边,床前灯下,父亲常说起如皋的古街、巷子、小桥、掌故,愁苦疲惫的脸上放出流光溢彩。我惊叹,他怎会如此熟知如皋。后来我知道,父亲从南通到加力,总在如城落脚小憩,喝两杯热茶,串几条小巷,耳濡目染,渐渐地他认识了如皋,喜欢上了如皋。没想到,他对如皋的情感,竟然对我此后的人生注入了“历史性”的影响。

我插队期间,认识了一位如皋知青,知道他常有文章在报刊发表,他父亲在如皋教育界颇有名望。他家陈设虽陋,却有几大橱的书……我回去说起这位知青,母亲、兄长一脸愕然,生怕我生出什么“情愫”。父亲沉思片刻,话里有音:“如皋蛮好,如皋人蛮好,如皋书香人家蛮好!”

父亲话意的慰勉下,那位知青成了我的丈夫。

这之后,无论我在插队时,还是参加工作后,父亲和母亲几乎每年都要到如皋小住一两次,退休后来得更勤,有时一来个把月。他待在我家里的时间寥寥,他总是日出而行,日落而归,结识朋友,溜达街巷。

水绘园、定慧寺他每年必去,数游不厌。他一笔一划临摹水绘园的各式窗格装订成册,驻足六朝松前发思古之幽情。1976年,父亲特地请如皋照相馆的摄影师,给他和母亲在水绘园前留影,放大后挂在家里,逢人便称道水绘园的历史。他结拜定慧寺高僧,赠予名家画作。

父亲遍访如皋票友,北门的丁先生、南门的张先生、八字巷的钱先生、拉京胡的盲人小陈都是他的莫逆之交、忘年之交,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唱念做打,切磋技艺。如城小巷深处,飞出父亲或悠扬或铿锵的京胡声;临街小屋,传来父亲有板有眼、字正腔圆的老生唱腔。如皋的琴师、白蒲的名票、长江的票友,时常出现在我南通家中。直到现在,我碰到如皋好些友人,都熟知我家“百卉园”的一草一木。

父亲喜欢跑苗圃,去绿园,串访花木农家,一去就是半天。他和花木名家花汉民、郑长才等往来不断,对千年古松枯柏钟爱有加,心移情寄。他买回来一棵不起眼的黄杨老桩,带回南通、亲手侍弄,几年后成为我家百余盆景中的精品之一。记者登门拍照,好多报刊、画册选登。而今,人非物是,那盆黄杨奇姿依旧。他对一般人称道的某些园林和盆景作品,不随众誉,见解独到,看到园林中有水泥浇筑、瓷砖构建,会皱眉瞪眼,见到树草和山石、人马搭配失当会低声喃喃“不对头不对头”,但他从不当面说破。只是在无人处和我们借物说理,园林盆景“最讲究文人气,最忌讳匠人气,一木一石,气在其中”。

如皋先贤胡安定、冒辟疆、李渔,父亲说起他们如会旧雨故友,其中最推崇李渔,恐怕是李渔的成就契合父亲的所爱吧。他说起戏剧、盆景、园林、摆设、古玩等等,言必称“李笠翁”,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李渔的号。他藏有李渔的旧本剧作,常常捧读李渔的《闲情偶寄》,临摹李渔的《芥子园画谱》,称道“李笠翁之诸学修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乃如皋之荣,中国之宝!”他摆弄、把玩的一树一草、一景一角,看似随心无意,却暗合搭配“分人、寸马、尺树”,设景“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包括他的戏剧学养、音韵起合、审美情趣、家居陈设,都能从李渔那里找到出处。

父亲总爱到如皋过春节。除夕,他坐待午夜,等着听那与新年钟声同时响起的满城鞭炮声。我们怕闻硫磺味,总是关紧窗户,父亲就开启半扇窗,探出头去,听那声、闻那味儿。甚至溜出门,和巷道里的孩童一起点焰火。大年初一,他不去大街,专走小巷,为的是看春联。我们陪他走东穿西,满眼的红艳艳,满纸的吉祥语,满耳的恭喜声,逗得父亲两眼发光,满脸花开。元宵节,他陪着外孙上街拉灯、观灯,满街满巷的彩灯亮烛、欢声笑语、熙熙攘攘,让他乱了日常中规中矩的步子和手姿,甚至有点小幅度的手舞足蹈,随口哼出一段和灯和年和喜庆有关的曲调来,发自内心感叹:“如皋的年才是年!”

而今,父亲已乘鹤多年了。可是,我似乎总听到小街后巷父亲的胡琴声,看到古玩市场父亲蹲地把玩的身影,恍惚中,东大街的“龙背”路上、迎春桥的石板河边,依然漫步着一位深爱如皋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