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丁堰社学巷

□张祝茂

社学巷位于丁堰镇三河街6至8号之间。社学是官方在丁堰镇设立最早的教育机构,300多年间,虽屡经天灾人祸,校舍在巷内几经易址,但教学从未中断。明清时期,街巷命名时,兴贤社学所在巷被称为“社学巷”。

唐时,丁堰是白盐集市,“诸盐场出入运盐河的总口”。各地盐商纷纷在此设点收购、储运。朝廷在沿河两岸,建仓储盐,时称“临(菱)河仓铺”。838年,日本圆仁和尚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十九日,午时到临河仓铺”。丁堰因盐而兴,商贾云集,于此安家,便开始重视教育。1524年,如皋知县梁乔升在镇上设办社学,黎民百姓也有了入学受教育的机会。校址设在东街姜家大院。院子很安静,适宜读书。学子们黎明即起,到校早读,书声琅琅,晚上秉烛夜读,蔚然成风。几年后,镇上大部分商铺的管家和账房先生都是社学的学子。清末,在社学内还设立过师范传习所,从这所普通的学堂里,先后走出清末秀才《东皋楹联丛话》的作者姜辉庭、诗人姜烺、名医薛宝田、实业家陈端、画家杨丙文等名人,还有刘椒实、刘鹏起、姜渚鸿、王希韩、程逸苍、程子猷、娄百伟等乡董、绅士。无论吟诗作对、悬壶济世,还是经商从政,他们都为丁堰的发展作过贡献。

1906年,社学学子姜煌为回馈社会,受改良思维的影响,放弃了升迁机会,与刘椒实等在镇东碧霞宫兴办丁堰第一初级小学堂。1914年开办高等小学,并于镇西地藏殿开办初等小学,作为分校。1941年,两校合并为国民学校(丁堰小学的前身)。

南北走向的社学巷,首尾不足200米,这个小巷承载着几代人的青春记忆。街北巷口右侧是姜家的宅院,是丁堰商贾之冠。宅院一进三堂,今进厅仍存,是典型的明代建筑,新中国成立后为丁堰镇供销社棉布仓库。左侧马姓老宅,系马永寿私宅,建于1922年,马永寿从扬州迁来,曾任地方税务所所长。北巷口姜怀庆的住宅。姜怀庆是“姜半街”的后裔,明末发起募捐,购来青、麻石板铺设街面,使老街市焕然一新。街南东侧是王郁斋宅院,西侧是姜氏祠堂,

巷子宽两米不等,穿街而过。南至运盐河,北至后街。奇特的是巷道呈“几”字形,其因不详。虽经数代人修缮、改建,巷道仍保持传统街巷体系,不同建筑风格的老式宅院,豪华端庄,卓尔不凡,今尚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黄、马、柯、姜氏等几家,有的曾是社学的校舍,留有很多历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