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南通农业》诞生在如皋

□高本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恰逢“改革开放”,全国各地科技刊物纷纷创刊。其中部分作为内部资料的地方刊物,今日已不多见,往往又具有一定的地方史料价值,还是值得回顾的,就像《南通农业》。

我手头的十余册《南通农业》,本是如皋江安地区一位农业工作者的旧藏。《南通农业》的编辑部位于如皋。1979年6月,《南通农业》面世。创刊号第一页正是等同于《发刊辞》的《前言》,强调此刊是南通地区农学会和地区农科所共同主办的不定期综合性农业刊物。创刊的主要目的是“组织交流南通地区农业科研和生产战线上的试验研究报告和科学种田的经验;介绍农业科学试验和生产的新技术、新成果;学习交流外省、区的先进经验和农业科技动态……”《前言》末尾印有来稿地址:江苏如皋薛窑南通地区农科所。每期《南通农业》封底版权页又印:《南通农业》编辑组(江苏如皋薛窑)。

说起南通地区农科所,正是今天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前身。此所滥觞于1914年清末实业家、状元张謇创办的全国第二棉业实验场,地址位于南通南郊狼山附近。1956年,此所更名江苏省棉花试验站,迁至如皋薛窑地区。1959年,再次更名为“南通专区农科所”,又可称作“南通地区农科所”。1983年,又更名“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沿用至今。《南通农业》创办之时,负责具体编辑工作的南通地区农科所正位于如皋薛窑。1979年下半年,《南通农业》连出三期。其中第三期刊载《地区农学会召开理事会议》,即1979年12月6日至8日,南通地区农学会第二届第二次理事会在如皋薛窑召开。本次会议就《南通农业》的出版问题进行了讨论,确定继续编印此刊,而且组织会员为刊物撰文,实现“前言”中的种种目标,最终更好地为实现南通地区的农业发展服务。

会议过后,初定的不定期刊物,变为相对稳定了。从我的存本来看,1980—1982年3年间,《南通农业》成为季刊,每年固定出版4期。《南通农业》目录页大多位于末页,设有“来稿摘登”“试验研究报告”“专题调查”“外地科研资料”“试验简报”“科技简报”“生产经验总结”等栏目,集学术性与地域性于一体。《南通农业》的作者基本来自南通相关单位,有南通地区农科所、如东县农科所、如皋农业局、启东县农业局、海门县农业局、石庄区农技站、丁堰农技站等。若看内容,研究对象——棉花、玉米等都是南通地区常见的农作物。其中一篇孙卫祖撰写的《南通地区猪种改良问题的商榷》,令我印象深刻。历史上,南通如皋地区饲养的黑猪(东串猪)非常有名。孙卫祖结合南通地区的特点:人们口粮不多,饲料有限,提出应该选育成熟早、耗粮少、生长快的猪种,反对盲目偏爱本地猪种,排斥外地猪种。最后他提出选用梅山、焦溪猪作为种猪的观念,令人耳目一新。

自1981年起,《南通农业》还陆续刊出部分科技译文,鼓励读者学习先进农业技术,进一步实现创刊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