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竹编手艺人黄如明:

匠心守艺六十载 小竹篮里盛光阴

“咔嚓——咔嚓——”清脆的刀锯声唤醒冬日的早晨,在搬经镇土山村的一片小竹林中,竹编手艺人黄如明正精心挑选着做编织所需要的材料,一根根沾着晨露的翠竹在阳光下泛出温润的光泽。“竹子太嫩,风干后就容易变形;竹子太老,又容易折断,我手里的这根就刚刚好。所以说,选材也是大有学问的。”轻轻掂着手中的竹子,黄如明宛如把玩着一件珍宝。

黄如明今年83岁,是一名退休老党员,由于竹编手艺好,村里人都叫他“黄竹匠”。“我家里用的篮子都是黄大伯做的,他编的篮子特别结实、耐用,像我手里的这个,已经用了五六年,到今天还是很称手。”村民黄建芳手中的竹篮在岁月的打磨下已呈黄褐色,却无一处破损。

将捆好的竹子带回家中,黄如明又是好一阵忙活。天气好时,家门前的小院便是黄如明的工作场所。破篾、分层,把长竹分成能编织作品的细条,看起来简单,其实并不容易,靠的是一双巧手和耐得住寂寞的韧性。“我开始学这个手艺的时候二十来岁,当时看到竹编师傅做工,感觉特别有意思,就跟在后面学了一段时间,然后自己在家摸索,竟也能编出些花样来了,没想到这一编就是60年。”黄如明笑着搓搓手,掌心、指腹都布满了数十年来竹编刻下的斑驳痕迹。

虽然已是八十几岁的高龄,但黄如明做起竹编来依旧麻利,灵巧的双手在片好的竹子间上下飞舞,一边编织,一边对细节进行打磨,一个小时左右,一个精致小巧的竹篮便制作完成了。“这种小竹篮一般是供给周边果园的,游客去果园体验采摘都喜欢用这个装东西,因为这个摸起来比常见的塑料筐更有质感,所以附近果园的老板会时不时找我订货,偶尔也会订一些容量大的,给果农用于采摘,基本上不愁卖的。”黄如明笑着说,竹编现在不仅仅是他的爱好,还能给家庭增加一份收入。

其实,在土山村,像黄如明一样精通竹编的老手艺人还有很多,为了不让这门手艺失传,土山村也在积极行动。“每年寒暑假,我们会专门开设竹编兴趣班,邀请老手艺人担任老师,组织孩子们学习这项传统手工艺。平时也会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组织竹编技艺大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传承这项技艺。”土山村党总支书记陈克勤说。

“年轻的时候,我一天可以做七八个竹篮。现在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了,一天做两个已经是极限,但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采访结束时,已是傍晚,黄如明坐在小院里,夕阳映在他的身上,他惬意地抬起头,眯了眯眼,又低声说道:“只要有人愿意跟我学,我会把这门手艺尽心尽力地教给他,竹编技艺最终还是要在年轻人手里得到继承和创新。”

□融媒体记者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