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脂砚斋批语里隐藏的故事(五)
□黄伟民 陈俊华
警幻仙子乃是董小宛,她受宁荣二公剖腹深嘱,把自己的妹妹董年介绍给冒辟疆并授以云雨之事,要他在兼美即董年的身上布下种,为的是要担负起两府的宗祧,留下后嗣之子。
董年在蒙府本第五回的回前评中,把宝玉在太虚幻境梦中的故事作了总结:春困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孽人。
诗的前面两句是说宝玉倦怠时,随着警幻仙子梦游太虚幻境。而后两句则是点到要害之处:华胥是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同时她也是炎帝和黄帝的远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董年将董氏姐妹比作生出伏羲的华胥氏,而“孽”可以拆为“薛”和“子”两字,加上薛蟠在书中隐喻顺治,“孽人”不正是顺治之子康熙吗。批语“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孽人。”把董氏姐妹宫中的经历和康熙的身世作出了交代。
这时,再看第八回中在介绍秦业(任营缮郎)时的两个批语:“业者,孽也,盖云情因孽而生也。”“官职更妙,设云因情孽而缮此一书之意。”是不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错,《红楼梦》正是为了隐写康熙的身世而作。
《红楼梦》第三十回里的“龄官画蔷”的情节,是作者着力描写的片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写了八百多字,详细描写了“龄官画蔷”的细节。作者为何让“大有林黛玉之态”的龄官,在地上画上“几千个”“十八笔”的“蔷”字,来表达“说不出来的大心事”?脂砚斋在蒙府本三十六回曾加注批语:“此一番文章从画蔷而来,蔷之画为不谬矣。”指明了这段描写的确是隐写一桩真实的历史事件。
要破解龄官画蔷的秘密,不妨用拆字法试试。我们先看看蔷字的繁体字写法为“薔”,“薔”字的上半部分是草字头加上一个土字,土里“藏”着两个“人”。草字头暗喻“董”字(董可以拆为千里草三字),那么“土”里藏着的两个人不正是暗喻董氏姐妹吗!作者特意形容画蔷的龄官“大有林黛玉之态”,黛玉暗指董小宛,董年的“年”和龄官的“龄”是如影随形的,龄官隐喻董年无疑。作者借龄官在地上用金簪画“几千个”蔷字,实际是在抠土,他想把藏在“土”里的董氏姐妹两人亮明身份。在蒙府本里“蔷”字明明是十六笔,书中为何要一再强调是“十八笔”,考虑到“蔷”字的下半部都是个“回”字,原来作者借着“十八笔”强调一下,在顺治十八年(对应“十八笔”),即1661年康熙继位,皇位重新“回”到流淌着汉人血脉的康熙手中。
在蒙府本的第三十六回的回前批中,批书人董年生怕读者看不懂“龄官画蔷”的真正含义,又续上“画蔷亦自非容易,解得臣忠子也良”的批语。的确如此,从1650年董小宛被多尔衮威逼进京,到1661年康熙继位,其间董氏姐妹历经多少劫难方能修成正果。董小宛进宫当初又是由钱谦益、顾炎武参与策划的;汉名将张良的儿子叫张辟疆,冒辟疆素有“良家子”的名号,正合了批语“画蔷亦自非容易,解得臣忠子也良”的含意。
四、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春梦随云散,(甲戌双行夹批:开口拿“春”字最紧要!)飞花逐水流。(甲戌夹批:二句比也。)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甲戌夹批:将通部人一喝。)
这是《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姑出场时所唱之歌,批语为何说“开口拿‘春’字,最要紧。”?在明清更替的历史背景下,“春”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元春、迎春、探春及惜春被脂砚斋改为“原应叹息”,正是作者对明亡清兴这段历史的感叹,所以,“春字”在《红楼梦》中被喻为大明。而在描写秦可卿葬礼的第十四回,脂砚斋批到“清,属水,子也”,可见警幻仙姑歌中的“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反映的正是明亡清兴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在《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三春”,因指代南明的弘光、隆武和永历三朝,便有了隐喻南明的特殊寓意。前文秦可卿临死前梦中所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便是对南明消亡的暗示。
第一回中,贾雨村对月寓怀的诗句,隐写了清初的一段史实:
“时逢三五便团圆,(甲戌侧批:是将发之机。)满把晴光护玉栏。(甲戌侧批:奸雄心事不觉露出。)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蒙侧批:伏笔,作巨眼语。妙!)乃亲斟一斗为贺。(甲戌侧批:这个“斗”字,莫作“升斗”之“斗”看,可笑。)
这首诗的诗前有甲戌眉批: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
在《红楼梦》中,脂砚斋常常把贾雨村称作“奸雄”。从“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来看,这位奸雄还做过皇帝,暗示了这首“对月寓怀”,指向的是吴三桂。吴三桂于三藩反清的后期,成立了大周王朝,自任皇帝。康熙十二年(1673)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吴三桂决定反清,其孙子吴世藩被秘密带回云南。吴三桂在八月中秋已下决心,要吃月饼杀鞑子,从此开始积极做准备。侧批“是将发之机”和“奸雄心事不觉露出”说的正是此事。而在甄士隐赞许贾雨村(隐吴三桂)“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处的蒙侧批:“伏笔,作巨眼语。妙!”暗讽了吴三桂于1678年在衡州称帝一事。
眉批上写“用中秋诗收”,是指吴三桂在反清时出于私心,后来自己成立大周王朝,导致众叛亲离。吴三桂在中秋节时死去。起诗社于秋日,这里诗社其实暗指吴三桂在秋日联合所有的反清力量结社成立同盟,其中包括另外二个藩王尚可喜和耿精忠。吴三桂在甲寅正月元旦推奉朱三太子,水陆兵并发,并发表了檄文。到了康熙十三年五月十三日朱三太子在冒辟疆的陪同下来到了襄阳,在红花亭,成立洪门,配合吴三桂反清。后洪门失败,朱三太子失散,冒辟疆回到如皋闭门不出做隐士。因为吴三桂起兵反叛时,曾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号,故有“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这里的三春隐喻南明,三秋暗指三藩反清。自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除台湾外,国内的反清势力全部偃旗息鼓了。
最后的甲戌侧批,批得非常奇怪:“亲斟一斗”的“斗”字,不能作“升斗”之“斗”来看,那么该如何看呢?结合诗文写的是吴三桂三藩反清的那段历史来看,这个“斗”应作和清廷战斗的“斗”来看,这就指向了当时民间反清的主要势力——洪门。洪门有一暗语,就是“木立斗世”四个字。洪门的发起者是冒辟疆和他的挚友方以智,方以智的号是墨历,出自方以智家乡桐城浮山的墨历岩石。“墨历”和“木立”相谐音,“木立斗世”是说方以智要领导洪门在世间进行反清复明的斗争。在脂砚斋看来,冒辟疆参加洪门,响应吴三桂的反清号令是荒唐可笑的,毕竟康熙是他的儿子。所以在“莫作升斗之斗看”后面,加上了“可笑”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