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永平小街
□倪松高
永平街是地处如皋南乡长江北翼的一条小得不能再小的小街。一条宽三四米的泥路街面,雨天泥泞晴天扬灰,街两边是大门相对的两排稻草屋顶店房和住户。永平街虽小,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江防公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小街呈“丅”形,东西长不足百米,南北长只有三四十米。街的最东头是江防公社的办公大院,有两排砖墙草顶的平房。公社大院的南边是一座简易的公社卫生院,从东向西依次排列着邮政所、供销社、缝纫店、农具店、理发店、铁匠铺、小饭店、永平小学,在街的最西端是新建的江防初级中学。这就是小街的全部阵容。
街东公社大院白天只有秘书在办公室,书记、社长等十多个干部都是一早就骑着自行车到各自联系分管的生产大队抓生产,访贫困,解纠纷,到天晚才回机关。
供销社是街上人气最旺的地方,只要开了门,就会有顾客。当时买物资一律要票证,布票、火油票、火柴票、香烟票、糖票……买东西的人多,但买的数量不多。这个供销社承载着全公社三四万人的计划物资供应,是公社最重要的物资部门。供销社的员工都是拿国家工资的,不用下地农忙,毎月都有工资收入,这在当时确是一份十分令人羡慕的职业。
供销社的营业员服务态度好,总是变着法子让顾客满意。布柜有一个张姓女柜员,买布的人都说她好。递上布票,付了钱,张女士总是叫买布的人看好她用尺量布,量好后,总是说我再放一指宽给你,然后用剪刀剪个小囗子,哗啦一撕,平平整整,叠起来方方正正。买布的人都说老张大方,足尺足寸还多一点。其实我看过她卖布,量布时布绷得紧,其实是“公事公办”。
仅此一家的小饭店是国营的,1个经理,1个会计,1个厨师,1个服务员兼勤杂,1间大客厅内放着4张八仙桌。食客不多,毕竟吃饭要付粮票,农民钱也不多。倒是早点馒头卖得好,起早赶集的人肚子饿了,买1个馒头充饥,也不贵,2分钱1个。
说起赶集,倒是颇具地方特色。有些地方是一周一集,或者是十天一集,但江防沙田上却是天天有集。只要不下雨,每天东方才露鱼肚白就有人上街了,土街两旁店面门前都是卖东西和买东西的人,熙熙攘攘,但太阳升起一人高时,立即散市,各人得赶回家下地劳动。
小街上只有一家缝纫店,父女二人,都是城市户囗,农民称之为“街上人”。女儿小芳,二八芳龄,一边打洋机(时人称缝纫机为洋机),一边唱京戏。小芳人漂亮,京戏唱得好,只要走进小街就能听到她有板有眼的唱腔,惹得上街的有些小青年总要驻足听上一段。小芳虽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豆腐西施”,却也是农民小伙口中的“洋机美女”。
街西的小学、中学,每天学子背着书包上学,也是一道养眼的风景。当时我在江防初中寄宿读书,每周回家返校都得走过小街。每当走上这百米小街时,总觉得自己也是街上人,但仅仅五六分钟,便走进了稻香棉白、鸟语花香的绿色原野中。
后来,江防修了公路,小街搬到了公路旁,原小街成为了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