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大清曾有祖孙皇帝巡幸如皋(二)

□钱祖荣

康熙皇帝在如皋期间,还到北门外大街作了停留,并御书宋朝朱熹《和城南张栻诗》一首,名为《濯清亭》(濯清亭位于长沙市)。诗曰:“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

此后,如皋也像镇江、常州一样,因皇帝到过也建造了一座皇华亭。同时在皇华亭北边的康熙巡访故址垒土成山,题名三台山。山顶建造了一座亭阁,御书雕刻于玉石之阳供奉在亭阁内,山周围修建了一座御书院,“环抱御书亭”。嘉庆《如皋县志》载:“御书院在皇华亭北,康熙三十七年(1698,距康熙首次南巡临幸如皋已历经14年)知县周鼎鑑建。按县治北境平衍,烏家谓龙脉不振,公因垒土为山,环抱御书亭,榜(旁)曰三台,复穿池作沼,杂树松杉榆柳,遂为皋邑名勝。”至今,虽经时代变迁,大部分古迹已不复存在,但原寺庙前的老银杏树仍青翠迎风,随时向世人诉说着那段历史佳话。

上文说到嘉庆《如皋县志》载陈以松“尝负母盤舞庭中,母握松鬚作咳而名之之状。父耄甚,寝食衣履非松不安。后以戊午副贡入成均。”这一段话说明陈以松已有一大把胡鬚之后,才成为副贡而入成均的。

乾隆时期刊刻的《东皋诗存》第10集第31卷,载有陈以松的诗文,其中《送别熙载、孝基两弟回里》一首说:“客邸欢相聚,天涯有弟昆,从兹一挥手,特地欲销魂,两两镫前舞,依依掌上恩,秋风双白发,愁绝在蓬门。几日重阳节,归期不后期,忍倾彭泽酒,为诵辋川诗,紫塞宁无雁,黄花此一时,良辰怀孤往,只是鬚成丝。”从诗中“秋风双白发”、“忍倾彭泽酒”、“只是鬚成丝”等句看出,陈以松的两个弟弟到京城客邸与其欢聚时已是满头白发,以酒倾地说明父母已逝,而陈以松的胡鬚也已经像蚕丝一样雪白如霜了。由此说明长寿的陈以松一生,经过了康熙甲子年和乾隆甲子年(即乾隆九年)。若康熙甲子年陈以松为18岁,到乾隆甲子年他则为78岁。

或许有智者会提问,康熙皇帝怎么会私访年轻的陈以松呢?回答是,我们不要忘记,陈以松还有父母在堂呀,“家有老,胜似宝”啊。

陈以松在《乾隆九年十月二十七日 圣驾巡幸贡院恭纪六首》云:

“供帐如云列几层,疏星点点杂红灯,金貂扈拥三千仗,扇影遥连晓日升。”

“一字班联玉筍齐,两行分列院东西,翠华行处音声寂,鸞尾光中听马蹄。”

“御炉香袅玉墀风,身在蓬瀛阆苑中,日绕龙鳞天尺五,由来尧舜与人同。”

“明远楼高结彩闉,楼前万瓦碧鳞鳞,天心只有憐才切,亲傍风檐念苦辛。”

“睿藻新颁墨瀋香,泥金字字有辉光,詠歌不尽旁求意,续得菁莪又四章。”

“複道沙明玉辂廻,龙旂日暖霁颜开,中官走马亲承旨,却为观星更上臺。”

紧接着的《三十日观女优演剧即席呈主人》诗中说:“小部新翻最出群,满酬三爵已微醺,却嫌狂态惊红粉,不敢当筵问紫云。”

笔者从上述诗中,看不出在乾隆甲子年,“上临幸锁院,松迎驾于门,赐六经四子书”的情景。就是说《东皋诗存》中根本没有《乾隆赐书如皋陈以松》的记述,只有乾隆巡幸贡院的场面描写。

康熙皇帝在如皋私访后,还记住了不少地名。在《大清圣祖仁(康熙)皇帝实录》第1885页、2581页、3066页、3067页的内容里,就提到经过如皋境内的“串场河”(串联如皋盐场及周边盐场之河)、丁堰镇、当时隶属于如皋县的海安镇以北之“下河”等河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