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市人民法院:

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 提供高质量司法服务

近年来,作为社会矛盾的最后防线,市人民法院主动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构建多元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实现当事人纠纷解决、社会和谐稳定、法院“减负”增能三方共赢。

“走出去”让矛盾纠纷“不过堂”

“很多时候,邻里矛盾、家事纠纷等小事,不是一纸判决就能定纷止争的。心结不解,换来是上诉、再审和信访,不仅会增加双方当事人的矛盾,还会耗费大量的司法力量和社会资源。”前不久,九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马建国利用地熟、人熟、事熟的独特优势,以孩子未来的成长发展为切入点,耐心向双方当事人释法析理,仅用两天时间就化解了一起变更抚养权纠纷。

近年来,市人民法院集成基层解纷力量,构建“村”“镇”“人民法庭”三级解纷路径。在市委政法委的牵头下,对接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借助“江苏微解纷”和“苏解纷”平台,在线将家事纠纷委派给镇村调解员进行调解。

为进一步做好家事纠纷诉前调解工作,2020年,市人民法院在开发区法庭成立“王桂兰”家事调解工作室,与市妇联共同选聘14名家事特邀调解员,市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王桂兰带头“传经送宝”,为多元解纷提速增效。

依托“多车道”并行,市人民法院构建起以诉讼服务中心为龙头、人民法庭为支撑、审务工作站为网点的矛盾化解网络,建立“人和雉水”解纷驿站4个、“审务工作站”14个、法官网格108个,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就地解决。十年开设“假日广场”庭审97场、每年开展巡回审判100余次,送法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引导群众知法学法、懂法用法,通过非诉方法解决矛盾纠纷。

“请进来”为多元化解纠纷“加速度”

“钱已经到账了,感谢您的倾心调解,没去法院,没花一分钱,4天就把事情解决了!”近日,原告甲公司委托诉讼代理人向市涉企纠纷解决法律服务中心调解员发来转账凭证的同时,对其便民、高效、低成本的解纷服务表达由衷的感谢。

这是市人民法院推行类型化诉前调解机制的一个鲜明写照。通过“法院+工商联”模式诉前化解纠纷,不仅节约了司法资源,降低了当事人时间、金钱等成本,更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助力了企业持续生存,优化了营商环境。

今年5月,在市委政法委的牵头下,市人民法院会同市司法局、市工商业联合会、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市法学会等单位建立“法商互联”商会商事调解机制,在市人民法院非诉讼服务分中心设立市涉企纠纷解决法律服务中心。自2022年6月下旬实质化运行以来,该中心已诉前分流涉企纠纷34件,成功调解12件,其中4起纠纷被告经调解后当场履行,原告撤回起诉。

目前,市人民法院已构建家事纠纷、物业纠纷、涉企纠纷、金融纠纷等诉调对接机制,建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类型化调解工作室,现有驻院调解员18名,共诉前分流民商事案件6850件,诉前调解成功率53.54%。同时,按照“员额法官+法官助理+调解员+书记员”四员一体运行模式,将调解员嵌入速裁审判团队,诉前未能调解成功则进入速裁审判,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31.68天。

“信息化”增强群众司法“获得感”

“本来以为要跑几千公里去外地才能立案,没想到市人民法院用五分钟就完成了跨域服务,我真切感受到了司法的便捷性。”葛律师在跨域立案操作台前连连惊叹。

“现在提供律所的介绍信、律师证、当事人的授权委托书,就可以调取当事人在省内所有的涉诉案件。”在诉讼服务中心卷宗查询窗口,律师王娟将准备好的资料递给工作人员。

市人民法院立足于服务“零距离”、获得“全方位”的定位,借助智慧法院建设,实现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查询、网上阅卷、网上送达、网上开庭等多项服务,为当事人提供“一站、一网、一号、一次”通办和“跨区域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的智慧型诉讼服务,将材料收发扫描、立案信息录入、财产保全、鉴定评估、案件信息查询、卷宗查阅等事务集中到诉讼服务中心集约管理,真正让老百姓“走进一个厅,事务一次清”。

为解决当事人来回奔波之苦和材料保密之需,市人民法院在安检大厅设置“易诉柜”,通过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的融合应用,实现承办法官和当事人之间信息与纸质文档互动互联。当事人只要将材料放入柜内,承办人员便可即时收到材料名称及取件密码。不仅如此,市人民法院还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置“老年人立案”绿色窗口,为行动不便的群众提供诉讼服务;对于无法到法院现场办理立案的,提供预约上门立案。

今年以来,市人民法院共办理网上立案7202件、网上退费4563笔,涉3.96亿元,全域诉服事项14项,跨域立案55件,跨域调档86件,网上信访30件、网上阅卷115件,上门提供立案服务5次。

□融媒体记者朱波娜

通 讯 员袁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