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如皋教育先贤录(下)

□丛越

张沛霖编写的英文教材

《上海文化》刊出杨同芳作品

 

在众多先哲、乡贤中,胡瑗对沙元炳的影响最为明显。沙元炳不仅阅读、搜集胡瑗的著作,还欣然有言:“幸生大贤(胡瑗)之乡。”沙元炳的人生历程及如皋师范的兴起,都深深打下胡瑗教育思想的烙印。具体如下:

1.胡瑗在《〈周易〉口义》中强调“笃行”,不仅要学习,还要实践。沙元炳正是读过胡瑗《中庸义》后,感慨“士不务躬行而务著书。”所谓“躬行”就是“亲力亲为”。据《如皋高等师范学校校史》记载,办学之初,勘察校址,几经变迁,沙元炳事必躬亲,排除种种不利条件。尤其是南东岳庙不肯搬迁让地给学校,沙元炳恳请知县出面,解决校址问题。

2.胡瑗提倡“公而忘私:不以一己之私忘天下之公”“圣人之情不私于记”“以己之心可以见天下之心”。沙元炳在商言“公”,认为商人应当“祛其私而趋之公益”。1902年下半年,沙元炳正在创办南通广生油厂、资助大生纱厂,急需资金。即便如此,他还是抽出一笔不小的资金,用于创办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

3.胡瑗认为治理天下,“则须上下协心,众贤同力”“广纳天下贤才以相辅”。沙元炳深有体会,他在《如皋商务分会碑记》中有过感慨:“力何以积?曰群。”众人拾柴火焰高,沙元炳积极支持学校聘请名师。如皋师范早期聘用的名师有泰兴人沈文瀚,湖北人王芳荃(如皋师范校史类书籍及《沙元炳的教育思想及启示》误记其名:王房全),如皋人许树枌、黄家瑞等。

沈文瀚,字海秋,沙元炳的内兄及南菁书院的校友,光绪壬辰科进士。王芳荃,中国早期英语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笔者有专文考证,他于1905年寓居如皋执教。离如后,王先生后曾留学日美,回国创建清华外文系,他的学生有闻一多、梁实秋,他的儿子是学者王元化。许树枌是书画名家、诗人,与齐白石、黄宾虹诸友交游。黄家瑞即黄七五先生,同盟会会员,书法家。

4.胡瑗提出教育须要“明体达用”“分科教学”,沙元炳可谓很有感悟。他明确规定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的教育宗旨:“贵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确保培养出的人才实用。他还放眼看世界,委派张藩等师生负笈东瀛取经,学习西式分科教学法(实为“出口转内销”,源头皆为胡瑗的“分科教学”模式),为学生设置修身、经学、教育、历史、算学、博物、物理、化学等课,可谓新学、旧学并存。

此外,就像如皋冒氏,如皋沙氏家学兴盛。沙元炳祖上迁如后,出过多位廉洁官员,管理教育、服务百姓。沙元炳曾为家谱写有序言,必然受到先人影响,热衷于地方教育事业。

1927年,沙元炳逝世后,沙元榘诸君接过他的大旗,确保如皋师范、如皋中学、如师附小3所学校持续发展。如皋近代化也渐入佳境。1937年,如皋人口多达148万,成为中华第一大县;1945年底,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于如皋成立,下辖10余县。伴随着如皋走向有史以来的繁荣高峰,沙元炳先生种下的教育成果不再囿于如皋,而是惠及全国。那3所沙元炳创办的名校,培养出众多教育达人,为国家作出或大或小的贡献。民国中后期,如皋籍的教育达人层出不穷,像吴俊升(受到胡适先生赏识,出任北大教育系主任)、杨同芳(曾任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张沛霖、姚铭恩、王国元等等。值得如皋人骄傲的是,民国三大出版机构(商务、中华、开明)编写的各类教材中都有如皋教育达人的身影。

作为如皋师范的毕业生,吴俊升十分敬仰沙元炳,发现并重印沙氏诗文集。他是研究杜威教育学的权威专家,吴俊升在抗战时期参与多家高校的创建工作,比如那所《围城》中“三闾大学”的原型——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他的著作有《德育原理》《教育哲学大纲》等著作,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吴俊升还携手如皋戴杰、王国元,与历史学家吕思勉合作,为商务印书馆编写了中国最早的白话文国文教科书之一——《新法国语教科书》。

杨同芳毕业于如皋中学。他是一名儿童教育学家,曾在开明书店工作,著有《大众社会问题讲话》《中训教育》《完成派心理研究》《社会与教育》,与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何鲁、孙寒冰、葛传槼等学界名流多有交游。他精通英文,所译教育学论文刊于《上海文化》《国文月刊》等期刊上,很有影响。

张沛霖是沙元炳鼎力助手张潘的儿子,他毕业于扬州美汉中学,又与沙元炳之子沙迎是校友。张君精通英文,受到林语堂先生赏识,与老舍先生友善,长期任职开明书店英文编辑,编译有《英文发音》《汉译开明英文文法》《口头英文活用百表》等,均由开明书店出版。他还编辑《英文月刊》《语文学习》等名刊。

新中国成立后,沙元炳先生种下的成果,仍不可小觑。如皋师范毕业的刘季平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代部长,魏建功先生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时至今日,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都是如皋人。

沙元炳汲取古邑千年文化精髓,开启如皋世纪教育辉煌。历史悠久的冒家水绘园、戴联奎府邸、如师老建筑,历经沧桑,幸存世间,正向世人叙述着沙元炳的教育往事以及古今如皋教育:家学、乡学、教育学,学学互通;颐园、校园、水绘园,园园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