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我市推进智能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本报讯(通讯员刘海波 融媒体记者吴青青)今年以来,我市坚持科技赋能,不断完善智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的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努力为群众提供普惠式、公益性、可选择的智能化公共法律服务。

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互补。我市探索“智慧法律服务”新模式,推出线上“法律智检”,通过企业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线上“把脉”;通过大数据分析,帮助链上企业查找制度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升防范风险的能力,将产业链法律服务从线下引入线上,运用法律科技为企业赋能。截至目前,已开展线上法治体检112次,提供法律意见建议137条。同时,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的快速协同保护机制,依法为链上企业提供快速维权、快速审查、快速确权、专利导航、专利运营等法律服务,有效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推动三大平台联动服务。我市加强无人律师岗、智慧小司、“法润雉水”掌上法律服务等智慧平台的使用,优化法律服务供给;加快12348热线和12345热线融合,有效实现公众需求多渠道响应,数据信息共享共用;在现有法律咨询、投诉建议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公证、行政复议、仲裁等业务咨询指引,设置服务事项投诉受理、跟踪回访等功能,提升“7×24小时”全天候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不间断、不掉线的法律咨询服务。上半年,“三台融合”运用系统服务总量达到18396件。

依托科技赋能拓展渠道。我市运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2348服务热线、远程视频系统、法律服务微信群等载体,有效拓宽在线公证办理、在线法律咨询、案件委托代理等功能,形成网下服务网上输送、跨地服务等新模式;积极帮助企业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完善知识产权权利创造、管理、实施、转让、许可、交易等环节的保护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科技创新法律激励机制。2021年12月,江苏敏政律师事务所为海迪科(南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在CSP LED领域知识产权诉讼维权,成功守住价值上亿元的专利成果,相关做法在《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