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我的父亲

□夏志杰

夏志杰,如皋东陈镇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重点人才计划入选者,获颁“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长期从事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智能制造技术研究。现任东南大学教授,江苏省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套装备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政协十二届特邀代表,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联盟秘书长。

转眼间父亲已经去世60多天了,我每每思起,还觉得是在噩梦中,无法接受。

父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爷爷、奶奶都不识字。父亲能上学,得益于两位乡贤李君典和他的弟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养萃小学。这所小学离我家只有几百米,后来以一位革命烈士刘亮命名为刘亮小学。听父亲说由于家里农活较多,父亲上学的时间常常得不到保障。1953年,他能够考取如皋中学初中,很大的原因是当年旱灾,农活减少,他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3年后,父亲初中毕业,考虑家庭经济条件,及照顾父母,选择了去中专学校南通农校继续学习。日后,他回到家乡,曾在学校担任教师、校长,又在公社、乡政府担任秘书、副主任、副乡长。

父亲对我哥俩的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工作繁忙,父亲很少在家。小时候,每每见到父亲的自行车,哥哥和我就会立即拿出钢笔、字帖,准备接受父亲布置的每天写字的任务。一年级成绩不错,老师准备让我跳级。父亲认为这是拔苗助长,让我回到二年级,我为此沮丧过一段时间。

我年龄小的时候,父亲很严格;我年龄稍长后,父亲变得宽松,尊重孩子的选择。考取中专,录取通知书到达的时候,我已经在如皋中学上了两个多月。那年哥哥高考失利,父亲由此希望我去中专。他心平气和地向我讲述了选择中专和高中的利弊,但最后的决定权留给我。我遂了父亲的心愿。至于哥哥,父母一直鼓励他重考。他考取北京广播学院,25岁就成为国内极有影响力的电视编导,日后拍出一系列有影响的电视纪录片。

我日后回到如皋工作,又报名参加了研究生考试。这个消息在父亲的同事们之间引来些许嘲讽——认为我是好高骛远。自始至终,父亲全力支持我。当年研究生招生名额比较少,考生也少。考场位于南通河运学校。父亲全程陪我参加考试。父亲的行为,让我充满信心。幸运的是,我当年成功闯关,据说是当年南通考点唯一被录取的。没有父亲的鼓励和支持,哥哥和我可能都无法走出如皋,取得今天的成绩。

父亲喜欢读书,退休之后购买了几大橱的书。我从没见过父亲打牌,可能他一辈子都没有碰过麻将。2003年,我给父亲买了一台电脑,从此他就喜欢通过电脑去了解世界,通过电脑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散文、随记。他在80多岁高龄时,加入如皋作协。父亲退休后,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追根寻祖。我们皋东夏氏一直没有修过家谱,父亲乘坐长途汽车到高邮、泰州、姜堰等地寻找当地的《夏氏家谱》。他终于在搬经夏家埭夏国庆家的《皋西夏氏家谱》里找到了皋东夏氏始祖振之公(讳柯)自皋西迁皋东的记载,与家中祖先牌位吻合,确认了皋东夏氏的来源,及我们已是第110多代。家谱中的远祖不乏名人,有夏侯婴、夏侯渊、夏悚等。父亲的努力使得我们了解了家族的世系繁衍,使得我们和后人有根可寻。

父亲总是尽量不麻烦他人。凡是能做的事情都自己做。有一次我回家,那时妈妈因病躺在床上,父亲又正好痛风发作。他还是忍着疼痛,忙前忙后。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也是匆匆离去,没有给我们儿孙床前侍候的机会。让人遗憾的是,总以为父亲能再活许多年,未能跟父亲交流更多,获得他更多的人生智慧。即使是最后一个在病床前跟他交流的亲人,那时的我,也只是跟他讨论下一步的医疗方案,未能想到3天后,他竟然溘然长逝。

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基层教师、公务员,他的好学上进、诚恳待人、重视教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深深地影响了他后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