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南通市非遗传承人宗玉华:

巧手雕万物 匠心助传承

红木雕刻是一项源远流长的民间传统工艺,是一笔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红木工艺精品,不仅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有很好的收藏和研究价值。近日,南通市非遗传承人宗玉华专程雕刻新作,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走进白蒲镇的南通市锦隆红木艺术馆,入眼处的一件红木雕刻作品格外引人注目。锦隆红木艺术馆负责人宗玉华告诉记者,这件作品名叫《征》,是他为党的二十大特别创作的。几头形态各异、姿势不一的牛,分别代表着“三牛精神”里的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是新时代建设者们的缩影。而《征》这个名字,则代表着新中国一直走在新的征程上。记者看到,距离《征》的不远处,还有另一件十分醒目的红木雕刻作品。这件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名叫《启航》,灵感来自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

除了这两件作品外,馆内还有不少红木摆件。其中,一组名为《天地方圆》的系列红木摆件,是宗玉华的得意之作。这套作品由几个独立的红木摆件组成,包含树木、鸟雀等元素,非常精致。正是凭借这组作品,宗玉华获得了江苏省“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南通市非遗文创设计大赛金奖。

记者注意到,天地方圆系列红木摆件里鸟雀的羽毛都纤毫毕现、栩栩如生。宗玉华介绍,这是运用了红木雕刻里一种叫做丝翎檀雕的工艺雕刻而成的。宗玉华为记者现场进行了展示,用极细的刻刀进行刻画,寥寥几下,红木木胚的表面就呈现出细密纹路,每道纹路都只有头发丝般粗细。“刻羽毛的时候要一端粗一端细,刻痕不能太深,又不能太浅,还要刻出真实的羽毛所具有的那种光泽度……每一刀下去,都要有一定的力度。”宗玉华说,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并不简单,自己也是潜心苦练了许久。

熟能生巧,凭借着精湛的红木雕刻技艺,宗玉华每年都能通过销售工艺品获得10多万元的收入。看到了红木雕刻带来的“钱景”,宗玉华想着要把这门手艺教给更多的人,既能带动一批人增收致富,又能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20多年来,我已经培养了近70名弟子,孵化出连锁红木加工企业20多家。”在宗玉华的带动下,目前已经有一大批红木雕刻艺人走出白蒲,让红木工艺品走向世界。

2016年,宗玉华获评高级工艺美术师。2017年,他入选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名录。为了将红木雕刻这一传统手艺继续传承下去,近年来,宗玉华投资设立红木雕刻传承基地,并多次与如皋中等专业学校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走进校园开展红木雕刻知识讲座、带领学生走进工作室体会红木雕刻过程,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红木雕刻爱好者。

“只要有人想学,我就愿意教,学成以后他们再自己出去创业,这门手艺就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宗玉华说,“年轻人在版样设计和雕刻技法上的创新思维时常让我惊喜,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到我这里来学习红木雕刻,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融媒体记者韩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