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丁堰镇:“三色笔”勾勒乡村振兴新蓝图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行走在丁堰镇的各个村(社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丁堰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用好发展“三色笔”,打造产业特色、增强生态本色、书写文明底色,稳步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绘就“金绿红”三色乡村振兴新蓝图。

“金色笔”

打造乡村振兴动力引擎

5月,气温宜人,正是休闲观光的好时节,位于丁堰镇皋南社区的蜻蜓垂钓基地迎来了一波“营业”旺季,不少垂钓爱好者结伴而来,在这里悠闲地度过周末时光。“这里原先是一块田地,我父亲在这里守了半辈子,现在父亲老了,种不动田了,我就把这里改造成一个垂钓基地,也算是为家乡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作贡献。”皋南社区返乡能人陆烨说,他计划将这里打造成集垂钓、餐饮、民宿于一体的休闲度假综合体。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丁堰镇地势平坦,水土资源丰富,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内涵要求,该镇结合自身资源禀赋,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依托桃园、草莓园、西瓜园、葡萄园等特色产业基地,逐渐形成结构合理、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农业质量效益有效增加。与此同时,该镇通过加速土地流转,提高农业机械化率,农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增效。该镇成立专业合作社10个,引导企业、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流转土地3万亩。

依托现有的农业发展基础潜能和日益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金色丁堰”“产业重镇”名片日益显现,有效推进丁堰镇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绿色笔”

厚植乡村振兴生态本色

站在堰南社区四号河旁放眼望去,河边树影轻摇,坡岸绿草如茵,清澈明净的水面倒映着天光云影,一阵微风拂过,粼粼水色如丝带般延伸向天际,让人心旷神怡。“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为了全面提升农村水环境,丁堰镇以“河畅水清、功能健全、岸绿景美”为目标,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通过清淤疏浚、拆坝建桥、植被绿化、生态修复等多种措施,整治黑臭水体9条,打造生态河道6条,片区化治理河道34条,营造出“水清、河畅、堤固、岸绿、景美”的良好生态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与此同时,丁堰镇结合传统村落创建,对老街实施保护开发,将保留住历史文化古迹、红色革命遗址的原貌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分步实施如泰、老通扬运河风光带建设,打造水韵灵动、古朴清秀的宜居小镇。此外,该镇还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把加强河道整治、提升村容村貌作为主攻方向,组织动员群众开展“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最美庭院创建”等行动,聚力打造了江苏省文明村2个,南通市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

“红色笔”

激活乡村振兴文化底蕴

“大家好,我是张祖根,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公益心得……”在皋南社区“冒氏祠堂”的院落中,如皋市第十四届爱心大使张祖根向居民们讲述着他的爱心故事,在他们身后,矗立着一座30多米高的大草垛,这正是皋南社区的文明地标——陈草薋。一场场党史宣讲、家风课堂在这里开展,在潜移默化中让文明浸润乡土,让文化滋养乡情。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激活文化底蕴,乡风文明是关键。丁堰镇聚焦乡风文明,着力推进移风易俗。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悬挂灯杆旗130幅、打造文化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送戏下乡”“电影进村”“红色小板凳(理论+文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制定红白喜事标准和工作章程,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持续开展“好儿女”“好婆媳”“好妯娌”“十佳孝星”等优秀家庭角色评选表彰活动,形成“德昌丁堰”爱心品牌;在村民家门口设立“港港经”百姓茶馆、村史馆(长廊)、农家书屋等,围绕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多彩健康的文化活动,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多种多样的举措让新时代文明新风飞入寻常百姓家,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乡村兴,百业兴。立足区位优势,聚焦发展短板,丁堰镇将抓住自身“色彩流量”,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通讯员谈日东 融媒体记者许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