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续乘“杨”德传后生

——《泰兴分界杨氏宗谱·后湖支》序

□彭伟

 

绿树成荫,儿女成群。泰兴分界杨氏一族,族裔遍及如泰靖诸地。始祖杨德进,明初由苏入泰,育有杨前湖、杨后湖、杨元湖、杨太湖四孙。树枝思根,草叶报晖。前湖后人于乾隆年间始修家谱(前湖支)。《泰兴分界杨氏宗谱·后湖支》成于道光元年,又于道光二十八年至民国八年,五次续修。癸巳孟夏,后湖后裔俊峰、大勇诸君重修家谱,前后八年,寻遍千家万户,吃尽千辛万苦,续修完毕《泰兴分界杨氏宗谱·后湖支》书稿。

此谱付梓前夕,杨大勇携来旧谱新稿,望我作序。于公,我喜好阅览乡邦文献;于私,大勇与吾舅乃为同窗,过从甚密。长辈嘱望,我爽然应承。家谱在传统史学家的眼中,往往等同于笔记、日记等,不及《十二四史》、县志,未列正史,不可足信。说来真巧,近来阅读哈佛大学赖肖尔教授的《圆仁唐朝中国之旅》,望着扉页圆仁入唐路线,我尤感亲切,地缘与乡缘,且与杨家历史不无关系:起点掘港,清初杨伯翁与进士丁其誉,相识于此;途经的如皋村、如皋港诸地,今日正生活着不少杨氏后人。家谱也好,笔记也好,都应值得珍视。圆仁誉满全球,其入唐史,为中、美、日三国学者推介给世人。圆仁的“幸运”,归根结底源自他撰写了入华日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Text(文本)才是回溯历史的根本,诚然有实有虚,但至少给后人留下甄别的余地。家谱也是如此。幸有杨南金、杨祥林、杨俊峰祖孙三代,递藏数套《泰兴分界杨氏宗谱》,为续修新谱,提供第一手依据。无论老宗谱,还是新家乘,《泰兴分界杨氏宗谱·后湖支》编辑颇为细心,行文颇为精心,从四个层面续修家谱,记史“杨”德,传承后人。

首先是个人。《泰兴分界杨氏宗谱·后湖支》不仅记录姓名、年龄等个人信息,而且不惜笔墨,或像赞,或行文,记述族人中的佼佼者,为后人树立典范。譬如杨如生谨记其父杨光遗愿,出资出力,修印新谱一事,正是杨家家训“崇孝行、敦族谊”的充分体现。

其次是家庭。诸套杨氏家谱厘清众多族人的长幼关系。学会甄辨亲疏,谨遵家训“戒争讼”,方有家庭和睦。从汪曾祺文中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到丰子恺漫画中(祖孙晒太阳)的“天伦之乐,负暄之乐”,正是每个家庭追求的幸福景象。和睦带来的不只是当下的快乐,还有未来的兴旺。无论是家庭,还是家族,杨氏族人都十分和睦。他们共同商讨,携手捐资,修订新谱……家和万事兴,才是有道可循、有德可传的家史。

再次是地方。翻阅诸谱,古时杨氏,未曾出过太多闻名如泰的地方名人。然而作为族群整体,杨氏在如泰地方史中可圈可点。民国八年,在杨家岱生活十多年的吴林芬,心有感慨:杨家子弟,忠厚朴诚,力耕衣食,富者不骄,贫者不滥。谨遵祖训“严教子”,杨氏族人才能安分守己,安居乐业,造福一方。

《泰兴分界杨氏宗谱·后湖支》,以家史为脉,以道德为魂,垂范后世,必将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