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再谈党的宗旨催生如皋治沙精神
□侯求学
面对严重挫折,县委一班人没有灰心丧气,及时向地委和省委汇报,并精心研究了一系列解决困难的办法,同时冷静反思,并组织具有农业生产经验的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社队调查研究。省委彭冲同志专门听取了如皋的情况汇报,省农办副主任为首的工作组来如调查,并形成了报告;同时省委指示有关方面及时调给了相当数量的粮和煤,还拨了救济款,帮助如皋人民渡过难关。县委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统一了思想认识,决定继续深入推进平整高沙土、实行“旱改水”运动。1973年,县委大做思想鼓劲和政策、部署调整工作,全县上下勠力同心,埋头苦干,全县境内的高沙土、“龟背驼”面貌大为改观,粮食喜获丰收,总产38.5万吨,棉花收成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
在平整高沙土过程中,如皋县委坚持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不打乱土层,不贻误农时,不减少当年收入;坚持耕地适当连片,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打下基础。同时实施“二年实现旱改水”灌溉规划及三四级河网和灌区内田间工程摆布方案,在平整高沙土的同时,开河筑渠,建立新的排灌系统。1974年,县委将吴窑公社十七大队的经验总结提升为“一红、二绿、三黑、四配套、五还田”改造高沙土系列办法,在全县推广,中西部地区的高沙土壤得到很好的改良,土壤肥力明显增强。全县建成高产稳产农田494600亩,基本达到高产稳产的农田386500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7%。
至1974年底,治沙改土大兵团作战告一段落。1974年,时任县委书记唐如浴在带头蹲点劳动时,曾经满怀豪情地赋诗一首:“学大寨,赶大寨,北方会议已四载,四载去,五载来,必须做出答案来。学大寨,赶大寨,县委先把头来带,树雄心,下农村,高沙山河重安排。学大寨,赶大寨,如皋要把大步迈。‘小六子’,‘吃供应’,两顶帽子甩东海。学大寨,赶大寨,社社队队搞竞赛,鼓干劲,争贡献,大寨红花遍地开。”这首诗当时被谱曲成歌,唱响如皋城乡,唱出了如皋人治沙改土的豪情壮志!一代如皋人在这首歌曲的感召下,在治沙改土的战场上用尽了心血。
在全县大规模的治沙改土运动中,如皋县委一班人坚持不等、不靠、不要的方针,自力更生,举全县之力,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冬春大干,常年不懈,一干数年,使昔日的高沙土逐渐变成一马平川的沃土良田。这场改造自然环境、发展生产的壮举,充分体现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彻底打破了千百年来制约如皋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为从根本上摆脱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治沙改土的大会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