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翻开家史的褶皱,触摸文脉的温度(下)

——有感《明清通州范氏家族文学与文化研究》

□彭伟

冒襄

南通范氏留下了海量著述,即研究范氏家史、文学史的第一手材料。这无疑提高了研究的难度。前后三易寒暑,晓峰女史履及北京、上海、山东、南京诸地,搜集、抄录、研读相关史料,才完成此书。因此书中录入大量文献史料,让读者大开眼界,像《范氏家族著述一栏》前后五六页,统计出范凤翼至范曾十三世范氏著述上百种。最值得点赞的是,书中录入大量范氏佚文,像范凤翼的《平沙乱建安民营记》《如皋尹李公德政碑记》,发现于《如皋县志》;范凤翼的《介寿赋》《宗枝赋送夫山和上》诸文均为《南通范氏诗文世家》未录作品。

史料集腋成裘很难,史料灵活运用不易。本书充分利用史料彰显范氏一族的交游历史、家风传承。星罗棋布的南通范氏与如皋冒氏的诗文交游,就充满地方文献价值。通过分析范国禄、范当世的文献,读者可知冒、范两家交游始于明末冒起宗与范凤翼。两人哲嗣又有交往。著者通过发现的范国禄《十山楼尺牍》中致冒襄三书更名《与冒少参嵩少》《与石夏宗书》《与冒大》一事,结合《为冒裔题康昕诗画卷》的解读,发现冒襄、冒裔兄弟因为财产分割关系破裂后,范国禄支持冒裔,交恶冒襄的历史。诸如此类史料的出现,值得地方文史爱好者回味、剖析。

又如对史料的思考,呈现出南通范氏不可多得的递相蝉联的家族文风——家族的立足之本。无论前途如何渺茫,生活如何困苦,范氏从不放弃,总是文火相燃,文脉相传。第七世范崇简《怀旧琐言》有记:“雨雪缠绵,日过午未炊,出无雨具,强步至小市赊米二升。而厨下又乏薪,因思废窗可以代薪,移斧至茅檐下,及炊熟双弓,庭内雪深一尺矣!”生活如此窘境,不禁使我想起那位独处陋巷的冒襄,身无分文,只能“夜书小楷,照易米酒”度日。这是文人的傲骨,支撑着家族的延续。像范氏的延续,还依赖于文人的淡泊,书中典型一例便是明末范凤翼。他面对明清鼎革,急流勇退,散尽家产,力求保持内心的高洁及家族人丁的延续。

文脉的温度,没有那么热烈,却在文人的傲骨里、淡泊中,星星点点,悄然传承,像本书一样,余温难了,供后世学习、品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