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如皋女院士——马瑾

□周丽君

1934年,马瑾出生于如皋一个大家庭。她从小到大,成绩优异,个性鲜明,从不服输。因为喜欢大自然,少年时代她就憧憬成为一名地质科学家。1952年,马瑾参加高考,在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将“北京地质学院”作为了第一志愿。家人考虑地质工作经常到野外勘探,男孩尚且觉得辛苦,更何况一个女孩,为此,整整做了3天的劝说工作,然而马瑾初衷不变。最终马瑾进入了北京地质学院普查勘探系。

大学阶段,马瑾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加野外基本功的训练,每次地质实习和野外现场考察,看似瘦弱的她总是跑在前头,看在前头,对特殊的构造现象总是不停地向老师请教。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使她加深了对地质科学的认识,为她从事地质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8年,马瑾留学苏联。马瑾表现出色,她爬过大山,去过荒漠,自强自立,深受导师好评,曾作为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主席,代表中国留学生发言。在她回国时,导师主动向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写了推荐信。

20世纪60年代,马瑾在石油研究方面提出了岩性组合决定构造变形特征的新认识,加深了对构造变形规律的认识。20世纪70年代,她率先开展了构造变形与地震成因机制及地震前兆的实验研究,这一研究在我国地震构造物理学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意义。

马瑾的治学格言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尽管她的研究以实验为主,但她深知,实验和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因此她十分重视野外调查。在国内外多个典型褶皱区、新丰江水库地震现场、国内外典型活动构造区和邢台、海城、唐山等多个强震现场,都有她的足迹。丰富的野外调查为她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她独特的研究风格,不断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她极为重视第一手资料的获取,对于研究生论文的审查,她也重视原始的资料,每个研究生,她都要抽时间参加其实验或计算等实际工作。正是由于她的影响,构造物理实验室形成了严格、务实的工作传统。

1997年,马瑾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