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城北街道平园池村:

以水为媒 点亮生态发展路

行走在城北街道平园池村的河边道路上,脚下是沥青铺的路面,身侧是垂落的杨柳枝,扑面而来的阵阵秋风,更是给这里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一湾清水、兴村富民,是平园池村近年来真实的发展写照。深入推进河道清淤疏浚、绿化补植等工作,平园池村不仅形成了天然的风景带,更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注入了发展的内生力,点亮了独属于平园池的生态发展路。

 

强投入 群众期盼渐落实

 

“这里的工程还要多久完工?”“10月底所有的工作全部结束。”一大早,当平园池村党总支书记刘炜建赶到一条四级河道的施工现场了解工程进度时,挖掘机和工人正密切配合进行施工作业。作为一条居住河,这里的整治工作,关系着周边村民的生产生活。“村里之前已经改造了不少河道,每次看到做了护坡、长了绿植的河道,我都很羡慕,这次终于修到了我家旁边!”平园池村村民邵育宽告诉记者,原来的河道因为存在淤泥堵塞和垃圾乱扔现象,河边不仅蚊虫多,还经常会有异味,二十天前,看到挖掘机开过来,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平园池村河网密布,大大小小的河道和家沟家塘加起来有将近50个,近年来,村两委下定决心对河道进行整治疏浚,陆续投入近800万元。“目前全村的河道,已经有百分之七十整改到位,我们对每一条河都进行了清淤、打桩、护坡和美化,争取让每一条河都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刘炜建说。

 

两手抓 乡村颜值稳提质

 

整改到位不是河道管护工作的终点,为了让河道整治工作真正出实效,平园池村坚持“面子”“里子”两手抓,推动形成了如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省级水美乡村。

“面子上就是指河道的绿化工作。”刘炜建告诉记者,村里和专业的园林经营主体形成了长期合作,由村里给园林经营主体免费提供种植绿化的土地,然后由园林经营主体来负责河岸绿植的种植和养护。“村里不参与绿化的种植,由园林经营主体自己管理、自己获益,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时刻保证河岸上是绿意盎然的”。刘炜建说,采取这样的合作方式,不仅村里节约了绿化养护的成本,园林经营主体也节约了承包土地的费用,双方非常乐意开展长期合作。

“里子就是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刘炜建表示,要巩固河道整治的成果,就一定要提高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平园池村全面推行“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机制,激发村民管河护河的主人翁意识。村两委组织本村干部、党员、网格员等担任“村级河长”“民间河长”,再由这些河长组织村民各负其责、定期轮值、相互监督,管护河道;并定期开展评比工作,激发大家的荣誉感。

村民孙维力说,自己家旁边整治好的河道,就相当于自己的新衣服,没有人愿意把新衣服弄脏,所以现在大家的自觉性都很高。“面子”“里子”两手抓,平园池村的河道整治,形成了长效常态。

 

巧引线 特色产业日兴旺

 

河道整治工作让家沟家塘接连成片,也为平园池村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水为媒,平园池村立足资源优势,挖掘特色产业、特色生态,走出了一条既让群众获得金山银山,又留住绿水青山的治水惠民路。

“原来很多家沟家塘是藕池,在原有藕池的基础上我们进行改造,再配上景观设施,就形成了集种植、采摘、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藕池文化园。”刘炜建告诉记者,2017年8月,藕池文化园首次开园,就迎来了5万多名游客,这让村里坚定了发展的信心。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平园池村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逐步实施了田园坊、藕池湿地、民俗文化园、民宿集散中心、菊花基地、环村路等工程,从传统农业村变身荷莲争艳、生态环保、百业兴旺的“世外桃源”。

一个个景观、设施逐渐到位,平园池村的四季产业日益繁荣,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也不断攀升。“早晚走一走,天天坚持下来,腿脚好、身体好。”在平园池村环村路的人行步道上,记者偶遇了七十多岁的村民孙秀稳和他的老伴儿。他告诉记者,这几年他没事就爱出来闲逛。“路修得好,绿化也弄得漂亮,过去大家嫌环境差,往外面跑,现在有很多出去的人,到了双休日都要回来。”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人行步道、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布置到位,为后续的乡村旅游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刘炜建说,在平园池村的河道里,流淌着的不仅是生态宜居的新生活,更是未来的发展之路,村两委将持续在水环境打造上发力,吸引更多游客驻足,书写更美好的致富画卷。

□融媒体记者许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