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白蒲镇邓杨村:

片区化治理打通水环境整治的“任督二脉”

“以前杂草纵横,小坝头也多,一步一滑,容易摔跟头,现在在规划好的坝头上走非常稳当,心情也舒畅了。”日前,白蒲镇邓杨村村民顾剑兴奋地给记者讲述河道的变化。

今年以来,在全市统一启动水环境治理的浪潮下,白蒲镇紧跟步伐、围绕中心,紧锣密鼓地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邓杨村是白蒲镇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居,道路建设、河道整治、渠道建设等方面相对欠缺。恰逢水环境片区化治理工程的启动,村两委决定对河道进行彻底清理。

 

以鱼养河

发挥最大社会效益

 

“水质问题是我们这次整治的重点,我们共拆除私搭坝梗16个,新建带有涵洞的坝梗8个,这样水系就实现了完全畅通。”邓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许鹏程坦言,要想真正实现片区一体化的长效管护,还得依靠群众自治,那么如何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就成了关键。

邓杨村发动沿线群众人人参与,主动投入到“管护”活动中,大力推进河道管护和养鱼护河有机结合,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58岁的顾剑就是最早参与管护的村民之一。“原来河道都被村民用渔网围得一小块一小块的,水质不流通,臭味弥漫。自从整理以后组织群众养鱼,几个月就能分得几十公斤鱼,谁不高兴呢?”

“整治的事情集体干、管护的事情大家办”,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目前邓杨村的所有河道按照个人承包负责制、群众推选责任人、沿河群众轮值管护的模式,与群众自愿签订管河护河承诺书,真正实现河道管护常态化、长效化。

 

一个泵站

片区治理盘活整个水系

 

邓杨村通过久久为功、连点成线的片区一体化治理探索,“旧貌”换了“新颜”,“难点”成为“亮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精准回应了群众的需求,切实提升了群众的感受,赢得了群众的口碑,也标志着一体化治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

在相隔不到500米的农田里,建造有两个泵站,这是此次邓杨村片区化治理项目中最大的亮点。

“我们村原本是有一个泵站的,主要用于部分田地的灌溉,但水质洁净和水流循环得不到保证,所以我们就又新建了一个灌溉泵站。”为什么老泵站做不到的事,新泵站就能轻而易举做到呢?许鹏程道出了其中的玄机。“新泵站把这个四级河道的水控制在一个片区范围里面,跟三级河道不相连,保证了三级河道的水质,同时整个的四级河道是灌溉的水源,农田的退水回到四级河道,再通过智能化装备,在四级河道水位不足时,从三级河道补水,触动水循环,间接保证了四级河道的水质。”

“下一步我们计划将整治好的河道,承包给专业机构进行绿植养护及草皮更换,等形成一定的效益后,我们再将公摊面积以租赁的方式租给他们,保证环境优美的同时,也能增加村营收入。”

 □融媒体记者朱波娜

 实 习 记 者马宁益

 通 讯 员贾浩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