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带一本书去远行续
□余慧
还是去北京,带了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在夜行火车上看了这本书。这是李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即1888年至1927年间风云激荡的历史,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光绪、慈禧等人的活动为脉络,以晚清戊戌变法为核心事件,以北京法源寺为核心场所。第二天上午拜访了古老的法源寺,因疫情未能入内,但得以结了一份善缘,并许下了次年春天的丁香花之约。晚上在国家大剧院看了同名话剧。话剧节选了戊戌变法最惊心动魄的十天,用一座法源寺将所有的矛盾集中在一起。透过建构寺庙、宫廷、民间三重空间,由1921年法源寺住持与弟子的对话走入历史,在1898年、1921年两个时空中自如穿梭。剧中人在角色中跳进跳出,在同一时空中展开激辩,还不断与后世的是非评判对话。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突破舞台剧的局限,拓展了时间和空间感,让人有一种跳脱的感觉,但又感觉身在其中。幸好事先看了李敖的书,做了功课,不然会有看不懂的遗憾。
最近一次去北京,机缘巧合,读了《海棠落日》,带着这本书,我走进了后海北沿46号。这里初为纳兰明珠的府邸,先后有过五位主人。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就在这里成长。见到了初见园,园名由纳兰性德书写,取自“人生若只如初见”诗句。一场主题为“海棠花下春风里”的展览正在举行。也见到了书中数次提及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西府海棠,略遗憾的是花期已过,结了小巧绿色的果实。花开花谢,岁月变迁。这是一本历史小说,作者是17岁的高中生何佳舒,她从14岁开始写,当时作为宋庆龄故居的一名志愿者讲解员,她被故居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海棠落日》所展开的,是自康熙以降直至清王朝覆灭近300年间,天朝由英气勃勃走向飘零萎顿的历史图卷。作者笔下反复出现的“海棠”由盛而衰,正是一个充满意蕴的象征。我跟随着作者,穿越时间和空间,仿佛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
当然了,带一本书出门,并不一定要根据目的地来选择,最好是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三联生活周刊原主编朱伟的《日读古诗词》是我爱不释手的一本书,是在北京三里屯三联韬奋书店购买的。这本书买了有三年,久读不厌。我带着这本书去了很多地方。这本书最适宜度假时阅读。2019年国庆假期,在莫干山度假,我便带着这本书,在山里的酒店里或户外平台上,日读一篇,并记录下当时的感受。这本书是根据农历来排序的,从正月初一开始。我读了三年,每一次记录下的天气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若是短途出行,一般会带一两本最新的杂志,《三联生活周刊》《美文》《散文》等,单篇较短,阅读的连贯性不会有被中断的感觉。《读者》里的小短文,文字不多,却有深意,往往带着哲思,让人心领神会。每次拿到新一期的《读者》,最先翻到的是第36页的幽默与笑话,令人会心一笑,嘴角抑制不住上扬。在旅途中,这样一本书放在包里随身携带也不会感觉重,读来也没有负担。
当然,有时带出去的书,可能没有时间读。但是,带一本书在包里或者手边,总有一种安心。带一本书出门,其实跟带一杯水出门,本质上是一样的。考虑到可能会口渴,所以不管这会儿渴不渴,都要带一杯水出门。喝水与读书,都是本能的需要。
古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以为,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带一本书去远行,不是照本宣科,按图索骥,而是在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只有读过万卷书,你的知识和底蕴,才能支撑你走更远的路。反过来,当走过万里路,有了足够的经历,才能让我们从书本中所学的知识变得鲜活而生动。
带上一本书去远行吧,让我们的身体和灵魂同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