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南通红色记忆”系列报道之二——

崇川区:红旗钟楼迎风展 水利枢纽忆艰辛

近日,由南通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办联合组织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南通红色记忆”融媒体新闻行动来到了崇川区。由南通报业传媒集团、南通广电传媒集团和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的数十名记者组成的全媒体报道组,先来到了崇川区的钟楼,看到了那面从南通解放的那一天起就迎风招展的红旗;又走进了南通节制闸、通吕运河水利枢纽、九圩港水利工程管理所,了解了这些水利工程背后的故事。

“当——当——当——”每天上午10点整,报时的钟声传遍四野,一面红旗高高飘扬在钟楼顶端。1949年2月2日上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先头部队雄壮威武地跨过东吊桥进驻南通城,将一面鲜艳的红旗插上了钟楼的顶端,历尽沧桑的千年古城终于回到人民的怀抱,南通全境宣告解放。

“我当年是第二批进城的,那时候还年轻着呢。”原南通市委副书记李明勋给记者描述了当年的场景。“进城的时候,街道两旁站满了欢迎的人群,到处燃放鞭炮,有的人替解放军带路,有的人招呼解放军从石子路上走。所有人都非常激动,有的老百姓当场唱起歌,特别是那句‘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我记得清清楚楚,大家都期盼着以后的新生活了。”

如今,70多年过去了,钟楼附近的建筑也陆续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不少市民会跑到钟楼前的广场散步休闲。而钟楼依然矗立在这里,红旗也依旧飘扬着,那段红色岁月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

南通全境解放,这是南通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数十年的英勇奋战换来的。原南通市委党史办主任吴声和告诉记者:“南通解放的意义非常大。南通可以说是战略大后方,所以人民解放南通的意愿也更加迫切。南通解放后,可以向苏南提供更多的战略物资,特别是粮食和兵员。解放后,南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也迎来了新高潮。”

看过钟楼上的红旗,采风团又来到了南通节制闸、通吕运河水利枢纽和九圩港水利工程管理所等处,近距离倾听了南通水利人的故事,了解南通水利人的精神。

“南通节制闸,是在南通水利‘千疮百孔’时兴建的引江灌溉关键性工程……截至2019年底,节制闸完成历史使命。我们新建了通吕运河水利枢纽,该工程是南通市首座闸站一体设计施工建设的大型水工建筑物,引排灌溉受益面积约637万亩,排涝范围约64万亩。”通吕运河水利工程管理所副所长苏心边走边给记者介绍。作为新一代的水利人,苏心也同样怀抱着不怕吃苦的治水精神:“我们也要继承老一辈人的治水精神,在实践中铸就新时代的南通治水精神——争先豪情、克难勇气、科学态度、创新思维、实干作风,向先辈致敬。”

在九圩港水利工程管理所,记者们从南通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建华那里听到了这样的故事:“在九圩港闸及河建成的第一年,南通就遇上特大干旱,持续两个多月没有下雨。当时,滚滚的长江水从九圩港闸引进,经九圩港大河输送到各县境内,及时保证了300多万亩水稻、棉花的正常灌溉。”赵建华说,那年黄海滩畔稻花香,秋天粮棉双丰收,老百姓不知有多喜悦。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助力全国粮棉基地建设,正是南通节制闸、九圩港闸等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原因。南通的发展史,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治水兴水史。正是有了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确保了南通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为南通市民安宁的生活带来了保障,推动着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有序。

□融媒体记者张宛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