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种菜王”王小龙的新春幸福事

全面小康路上,奋斗是最美的注脚。王小龙曾经是“沪漂打工族”的一员,2010年,他怀揣创业的梦想回到家乡,奋斗了10年,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种菜王”,用汗水“浇灌”着家乡的土地。

磨头镇丁冒村的田埂地头上,连片的白色大棚直立其间,阳光倾泻而下,暖意洒满田地,一片片青黄相间的菜心、冰草、枸杞叶等各类蔬菜映入眼帘,十分醒目。“这个产量高,一株上面有几十个头。”“欣欣向荣,忙也忙得高兴。”“就是说啊,过上了好日子。”牛年春节将至,金旺家庭农场的钢架大棚里,数十名工人在欢声笑语中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你们这些老奶奶开心啊,睡觉都睡得笑醒了。”人群中这个皮肤黝黑、笑意盈盈,边采摘枸杞叶边活跃气氛的男子,正是农场负责人王小龙。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蔬菜销售的高峰期,和前两年一样,这个春节,王小龙又将在农场度过。

“自己的产品能被人喜欢,而且供不应求,是我最高兴的事。”说话间,田边的手推车上已经被堆得满满当当。王小龙在前面拉着车,几个工人麻利地跟在后面扶着筐,一群人出了大棚,朝十米开外的仓库走去。在众人的吆喝声中,一辆橙色大货车缓缓后退,稳稳当当停在仓库门口。“已经分拣过秤的货,赶紧往车上运吧。”王小龙一声令下,绿色的枸杞叶、青色的冰草、白色的萝卜……一箱箱新鲜蔬菜马不停蹄打包、装车,5吨鲜嫩欲滴的有机蔬菜中午就会抵达上海的饭店和超市,满足上海市民的美食需求。

“以前种菜愁卖不掉,现在太畅销了,就怕没货卖呢。”眼前侃侃而谈的王小龙,并不是天生就会种菜。十多年前,30出头的王小龙还在上海替人打工,一次与老乡的交谈中,他得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大量土地闲置,他意识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蔬菜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回农村种菜是一条“钱景”光明的致富之路。于是,2010年,他毅然返乡创业,盘下丁冒村30亩土地,种植蔬菜。“那时候无头苍蝇一样,玉米、豌豆、土豆……什么都种,也花了很多精力,就是卖不出去,挣不到钱。”第一年的辛劳,换来的却是农场经营的亏损,王小龙没有气馁,而是自己深入市场调研,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将发展方向锁定高端特色农业,培育高品质、高营养、高附加值的蔬菜品种。

王小龙先后引进种植美国芦笋、广东长寿菜、苤蓝等30多个蔬菜新品种,依托扬州大学和如皋市蔬菜办等单位的技术指导,很快形成了规模种植,创出了特色品种,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你看,这块地的冰草是去年才种的,如果土地盐碱化不能种其他作物了,只要种上它,就能把地里的盐分吸收,冰草味道浓了口感更好了,土地也得到了有效治理,一举两得。”王小龙顺手从脚边的一株冰草里掐下两片,一片递给记者,另一片塞进了自个儿嘴里。“放心尝,这些都不打农药的,真正的绿色有机蔬菜。一个超市能卖好几百盒,咱们本地的家家乐连锁超市就订了2000盒。”王小龙告诉记者,10年间,他的种植规模从原先的30亩扩大到500亩,年总产值超过千万元,俨然从一个种植“小白”,变成了如皋的“种菜王”。

“我家的地都流转给王老板了,年纪大了自己种不动了。农忙时就来他这里打打零工,蛮好的。”“土地租金每亩每年1000元,在这里帮忙摘摘菜也六、七十块钱一天呢,腰包鼓鼓的,心里踏实得很。”“平时种植方面有什么不懂的,王大哥随喊随到的,他的那些种植经验可以说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对于王小龙,丁冒村的老老少少都赞不绝口。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王小龙不忘带民致富,吸纳同村劳动力,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帮扶,带着大伙儿一起奔小康。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增加近2万元。

随着沪苏通铁路和盐通高铁的相继开通,如皋农产品市场迎来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对于未来的美好生活,王小龙心中已有新的期许:“我们现在就要抓住这个机遇,把如皋的优质蔬菜源源不断推向上海,然后再通过上海这些大的平台推向全国。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能带动全市的种植户共同致富,走向更大的市场,才是我奋斗的意义。”

□融媒体记者乔青

记者感言:

从普通“打工仔”到赫赫有名的“种菜王”,农民照样能成就一番事业,充分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王小龙只是千千万万个奋斗者中令人瞩目的一位,只要敢想敢拼,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