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五山江畔,好“新”一个秋(上)

□彭伟

黄叶飘飘,红叶萋萋,恍然已入暮秋,天气渐寒渐冷。人不会冬眠,不妨外出寻些暖意,觅些知音。恰逢江苏省作协举办“长江经济带江苏沿江五市绿色发展主题创作实践”活动,我“忝陪末席”,先后前往南京、镇江、江阴等地,参观沿江公园、工厂。滚滚长江水,绵绵数万里。苏沪长江段是长江的“压台段”,南通长江段又是苏沪长江段的“压台段”。我的家乡如皋,自清雍正年间,就隶属南通管辖。于公于私,走入南通五山江畔的滨江片区,品尝秋味,成为我参与本次采风的“压台戏”。

关于秋味,郁达夫先生早有感叹,“北国的秋,来得悲凉;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不过一入滨江公园,满眼秋色,焕然一新,草木扶疏,毫无凋零的迹象。高大的龙柏、青枫、乔木,矮小的米兰、常春藤、假连翘,手拉手,背靠背,井然有序,绿趣盎然,仿佛秋味中迸出势不可挡的春意。我们乘着崭新的环保观光车,沿着笔直的石径,穿过修竹成林的绿洞,徐徐南行,随后东拐,驶入江干。江水如练,赫然入目。我们赶紧下车,观赏江景。霏霏霪雨过后,薄暮的江面,起了叠叠薄雾,水气沆砀,缓缓升空。东侧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像一条蓝色的巨龙,腾云驾雾,跨越天堑。江水渺渺,一望无垠。桥边的天际,远处的江水,连为一片,像巨人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江上的轮船,星星点点,有红色货轮,有白色游艇,有黑色渔船,或大或小,时快时慢,仿佛五彩缤纷的浪花,绽放江心。眺望江面,我的心,随着江浪,澎湃起伏,不禁暗暗点赞:一桥跨江通南北,百舸争流奔东西。

环视江畔,西岸又有一处胜景。天然的岸石,越缩越窄,像一支巨臂,伸入江中,拥抱着浪花。眼前的小矶,不比南京燕子矶,大石入江,成为朱元璋称量江山的秤砣,却小得“乡味”扑鼻,我似曾相识。想起来了,细细端详长长的岸石,正与家乡旧时的“鹤颈湾”有异曲同工之妙:像一条仙鹤脖子,弯弯地躺着,煞是美妙。清代南通诗人李琪,经过如皋鹤颈湾,留下一首《竹枝词》:“……阿侬家住篦机巷,近在城西鹤颈湾”,讲述了一位淳朴的如皋妇女,热情地为陌生人指路:“我家住在篦机巷,靠着城西的鹤颈湾,随我来吧。”如今,我又作客诗人的家乡,也目睹了一处“鹤颈湾”。而且眼前鹤颈湾的尽头,站立着一座圆圆的白色灯塔,像一位无声的引路人,同样无私地为过往船只,指路引航。任凭岁月变迁,任凭历史跨越,乡缘的巧合,无处不在。这仅仅是巧合吗?蓦然回首,浪花迭起的布景牌上树立着红字金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新秋新气象,无不是新时代的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