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不畏浮云遮望眼(三)

——记中美经贸问题专家鞠建东

□孙天骄

在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做了三年院长后,鞠建东感到理论研究和传道授业比行政工作更加能够实现自己学术报国的人生愿望,他重返清华园,来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这所中国金融界的黄埔军校、学术高地,把他最前沿的金融研究、国际经贸研究与中国的金融和经贸实践、政策结合在一起。

鞠建东谦逊地说,每一个教授做的研究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每一篇论文对社会的贡献是多少,答案是零,但是所有学者的研究加在一起就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滴水没有什么力量,但是把所有的都汇聚在一起,就产生了无穷的力量。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炎黄子孙,对中国复兴的努力,作用不会太大,但是亿万炎黄子孙的努力汇集起来,排山倒海,势不可挡!

故乡血脉

说到家乡如皋,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鞠建东眼里总是放射出特别的光芒。在离开家乡闯荡世界之前,从出生到高中毕业,整整15年的童年少年时光,他都生活在故乡如皋的一隅——戴庄,那里的人们和如皋这个世界长寿乡的百姓一样,与世无争,就像土地上最常见的扒地草一样,坚韧自强,辛勤朴实。15年的时光,在鞠建东的身上留下了故乡深深的烙印。

鞠建东从小学业优良,一路走来都在国内外顶级大学学习,但是他说,你们不要以为我的人生就是那么一路顺畅,他开玩笑地说,我也是在“学霸”和“学渣”角色之间不断转换。但是不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鞠建东都继承了家乡父老血脉中坚忍不拔的秉性。多年后,他在教导他的学生时常常说,成绩好重要,但是不out、不出局、“打不死”更重要,只要不out, 就有翻牌的机会。

1978年,从戴庄中学高中应届毕业,15岁的鞠建东参加了恢复后的第二年高考,他的目标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虽然高考成绩很好,鞠建东开玩笑,他中途被南京大学“忽悠”走了,南大招生老师找到他,承诺填报就一定录取,于是父亲拍板,志愿改投南大,来到南大数学系,但是这并不是他最喜欢的专业,他在日记里写道,考上南大数学系,对他来说“又喜又怨”,因不太喜欢纯数学,“上了数学系后就开始痛苦”,同时由于小时候农村外语教育的薄弱,鞠建东的英语一直是个短板,甚至有一年在大学老师的照顾下才勉强得了个60分,但他咬牙坚持下来,19岁从南大毕业,分配到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当老师,也是这一年,他决心考研,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涯。

考研的时候,鞠建东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背英语单词,但怎么背也记不住。研究生考了三次,第一次是1982年大学毕业之后,报考南大数学系本系的研究生,英语考了43分,没录取;第二次,1984年报考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英语考了61分,又没有录取;但是他不屈不挠,第三次,英语考了70多分,终于成功录取清华大学,进入了更热爱的经济学领域。

鞠建东不是那种死读书的学生,他喜欢学习、也喜欢运动。大学四年,他基本上是这么度过的,白天认真读书,到了下午四点多就去打篮球,几乎每天都打,吃过晚饭接着打,一直打到天黑。工作后,鞠建东同样注意劳逸结合,在南京农学院期间,他常常在周末闲暇时间跟着年长同事一起去钓鱼。他后来说,在人生经历中,很多时候尤其是快扛不过去的时候,就是在拼身体、拼意志,自己的好身体就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