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擦亮绿色底色 绘就生态画卷

——我市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小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行。作为中国花木盆景之都的如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早谋划、细部署、快行动,以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不断擦亮城市品质的成色,让市民幸福的底色更浓。

近几年,我市认真制定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实施方案,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新建了龙游河、宝塔河、茅雉河等滨水绿带和部分街头游园,补充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功能,建成了丞相大道、福寿路、万寿路、观风路、益寿路等林荫路。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盆景艺术得到有效保护,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市政、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科学有序。至2019年底,我市建成区绿地率为39.53%、绿化覆盖率为41.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85平方米,已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

 

 

坚持周密组织,合力推进

 

强化组织领导。我市始终以提升城市绿化建设品质为落脚点,助力城市功能的完善,打造优美人居环境,以创建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成立了由市长挂帅、分管市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体系。

强化政策支撑。我市坚持依法治绿、依法管理,相继出台了《如皋市城市绿线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府关于下达如皋市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名录、任务分解和管控要求的通知》《如皋市中心城区绿化养护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管理办法,为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提供了政策保障。

强化规划引导。我市充分发挥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绿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中,紧跟时代发展,对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了多次调整修编,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规划和完善的绿地体系。

强化资金投入。坚持以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我市财政每年足额安排绿化建设和管理资金,用于建设大型公共绿地、道路绿地、滨河绿地和环境整治。同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建绿、护绿、爱绿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近几年,我市投入的园林绿化各类资金累计近20亿元,为园林城市创建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发动全民参与。在如皋电视台开设专栏,进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专题宣传,与“如皋发布”公众号共同举办“网友助创建——游绿地、看碧水、品宜居”专题活动,提升创建知晓率。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围绕拆违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立体添绿等形式进行绿化整治和完善,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期开展园林城市建设督查活动,在全市形成了上下联动、各方支持、全民参与的创建园林城市浓厚氛围。

 

持续夯实基础,全方位推进

 

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均衡绿地分布。规划建设了大中小级配合理、功能丰富的公园绿地,紧扣查漏补缺、见缝插绿的原则,增加城区绿量,扩大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我市先后建成如师河东小游园、福寿路万寿路西北角小游园等沿河景观带,实现“开窗就能见绿色,出门500米就能进公园”。开展老旧公园绿地功能性完善提升行动,增设休闲、娱乐、健身、休憩等配套设施,充分发挥公园绿地的便民效益。匠心打造月季专类园,宣传推广市花。

落实林荫生态建设理念,构建林荫格局。道路林荫化,在新建及改造城市主次干道绿化工程中,行道树优先选择树形开展、冠大荫浓的乡土树种、色叶树种,打造“一路一景”。广场、停车场林荫化,对于新建或改建的广场项目,在满足交通组织、人流集散等功能性前提下,因地制宜,增加林荫覆盖,严格控制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新建了通城桥停车场、奥体东侧停车场、定慧寺西侧停车场等林荫停车场,运用并推广林荫化建设标准。

拓展滨水空间生态廊道,连通沿河绿道。不断完善绿地系统格局,建设了龙游河、宝塔河、茅雉河、大司马河风光带等河道景观,构建自然软质驳岸,栽植水生植物,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通过合理构建亲水平台,设置廊架、座椅等基础配套设施,进一步优化了城市功能,营造了富有活力的亲水空间。今年计划实施的龙游河三期景观工程,将滨水空间继续向南延伸,实现城市河道“水活、水灵、水美”的生态目标。

稳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生态机能。在园林绿地建设中,因地制宜采用海绵建设技术,实现雨水的净化和利用。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的“海绵体”,不断建设新的“海绵体”。目前我市已经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河湖有效发挥了滞水、泄洪功能。

 

坚持管控并举,追求高品位

 

坚持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充分发挥“立体绿化”作用,引导居民积极开展庭院、阳台、室内、屋顶、墙面绿化,大力开展垂直绿化,以少量的土地资源增加城市绿量。积极推动绿地建设向自然生态型转变,选优乡土植物品种,筛选利用抗性强、管理粗放的新优植物和自衍植被,创造自然生态风光。对老旧绿地中的广场进行林荫化改造,新建的停车场按照林荫化标准实施,提升场地品质。

注重完善城市绿地综合功能。在城市新建、改建公园绿地项目中,注重加强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公园绿地综合功能,力求使城市绿地效益最大化。在建设龙游河生态公园、红十四军公园、龙游湖公园等公园绿地的同时,同步建立了应急避险场所,配置了生活服务设施和休闲运动器材,搭建了科普教育平台,设置了无障碍设施,形成了一个防灾避险能力强、各项功能完备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

着力强化园林绿化管理。积极开展“数字园林”建设工作,建立园林绿化数字信息化库、城市园林绿化信息发布与社会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和城市园林绿化信息化监管体系,保障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探索绿化日常管养模式,实行城市道路绿化和公园绿地养护等公开招投标制度,切实提高园林绿化养护质量和水平。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了GPS定位,实现了古树名木的实时监管;首创“古树名木认养、建立‘养老金’活动”,将管理责任及养护资金落实到位。

打响花木盆景产业品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优惠政策,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全市新增各类花木盆景基地近6000亩。为加快花木盆景产业“互联网+”进程,我市推动古老盆景艺术融入群体,实施“平民化”发展路线,开发“中国小微盆景网”APP,成为国内首个小微盆景专业交易平台。花木盆景产业是我市现代农业“6+1”主导产业的核心产业、重点产业,逐渐向精品化、特色化、高效化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生态环境

 

进行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我市通过水系畅通工程、黑臭河水治理工程等进行生态修复,对河道进行了修复整治,打造成生态型、节约型、低碳型园林绿化建设的样板。2017年,我市对龙游河二期和宝塔河进行整治,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进行修复,贯通城市水系,完善周边道路雨污管网,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塑造城市综合生态景观,进一步彰显“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灵”的城市特质。

充分保护古城风貌特色。我市以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按照“修旧如旧、保持风貌”的原则,提升老城区形象,东大街保护性改造项目被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20年,市政府将内外城河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列入重大城建项目,梳理过密或长势退化的苗木,梳理城河沿线慢行步道系统,拓宽其现有宽度,满足市民亲水需求,实现游步道的全线贯通;改造提升沿线现有的文化景观,修旧如旧,完善细节,丰富文化内涵,展现古城的深厚底蕴。

构建城市清水生态格局。2018年,我市通过实施内城河水循环工程、内外城河截污纳管工程、外城河清淤工程,从源头控制城河外源污染,清理河道污泥,改善河道水环境。我市实施龙游河北延外城河工程,使城河水体内部循环,活化水体;结合水域生态构建技术,重建水系生态,复建完整的生态链,恢复水域持续自净能力。构建了“六横两纵、外圆内方”的城市清水网,达到水质观感提升、水环境质量长期保持、水体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的效果。

 

水绘园

 

红十四军公园

 

大司马憩园

 

北外附属龙游湖外国语学校

 

龙游御境小区

 

大司马河自然驳岸

 

龙游河绿道

 

集贤里停车场

 

通城桥停车场

 

文昌阁垂直绿化

 

龙游河生态公园

 

(章宇)